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网友投稿:王石、韩寒与博客思维

   时间:2008-06-03 08:46:12 来源:http://xianyu.blog.techweb.com作者:贤于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首先因标题而为韩寒道歉,在群力抗灾的背景下,把你和王石放在一起,很亵渎你为灾区做的那些很男人的实事。也顺便向你表示敬意。但今天想表达的,与地震灾情不直接相关。

下午张向东张总刚刚与我们分享了他对灾情中《体育画报》的认可,以及重大事件中媒体价值、媒体取向、媒体思维的感悟,一如既往地感性,我也收获甚多。

其实,这次面对如此惨烈的灾情,无论从第一时间的媒体反应,还是媒体最终呈现的人文关怀,都展现了中国媒体的成熟度和公信力,尽管其间仍夹杂质疑和谴责。就如行业内有撰文写到互联网媒体在此次天灾中的作用,是的,互联网很强大,能够将数亿的同胞心声汇集、整合,能够放大很多人格,能够还原很多真实。

而互联网平台在此事中,扮演了不仅仅是个媒体角色,更类似于一个公证机构:监督着公众人物们的救助行为,也用量尺度量着各大企业的“道德表现”。对于这类公布捐献榜的做法,我不置可否。我关注的是,各类媒体在这个大事件中,整体上是不是表达了哀思和缅怀?是不是准确地引导了自救和互救?

谈到了媒体,尤其要谈及博客---这个互动性很强的个人媒体。救援过程中,很多前线志愿者的博客成为了解灾区实情的信息源,各类名博也纷纷图文并茂地赞美谴责慨叹呼吁。各类博客首页更是风起云涌语录荟萃。天灾之中,我们看到了感动,看到了善良,看到了同舟共济,也看到了华夏一心。但不时总有几句污言秽耳。我们的地产大佬--王石豪情壮志:“捐款不能成为压力,我要求员工只能捐10元。……捐款不能影响生活质量。”胸大无脑的女人莎朗斯通更是阴阳怪气“这是不是报应呢?”紧接着韩寒开始也“客观中立”地描述莎朗斯通其实是“在讲述自己如何被感化的一个过程,不过,她说的这么百转千回,而时间就是生命,所以,激情万丈众志成城的人们没有耐心听完。”

在下也一直有经营博客,也喜欢研究互联网产品,更喜欢研究网民心理和使用习惯。就我来看,王石、韩寒这些悖主流的言论,其实是出于一种惯性化了的博客思维。这类思维方式将随着对于博客的黏性依赖增加而愈加强化。我所定义的“博客思维”,是在名人+博客编辑+看客网民们三者互相推崇互相满足也互相依存的模式下,博客主人甚至博客编辑逐渐形成的书写/推荐方式。当前相当多的网民们都有窥私/嘲弄/追捧/辱骂的表达需求,而聪明的博客编辑和博主都会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博主会下意识跟随博客首页的价值取向和关注方式来写作表达,而博客本身在越发澎湃泛滥的这类表达下逐步形成特定属性,此属性再次反馈影响到博主的创作,三者交互影响,形成了一种演进式的思维模式。

博客被互联网从业者一致认为是web 2.0的启蒙应用之一,而继博客中国、blogbus之后,各大门户的博客频道背靠强势的门户资源,攻城略地占领了博客市场的半壁江山。举名人最密集也是王石韩寒共存的新浪博客为例,这里从来都喧嚷鼎沸,骂战由此出,绯闻缘此起。在关键字抓取+博客编辑精心选材的推荐模式下,各类名人(或其经纪人)都绞尽脑汁鼓足了劲去博客营销,敏感话题、半遮照片……纷纷扬扬于世。

常规情况下,新浪博客首页文章符合以下几个关键词:性教育主题博客、同志情感、师生恋情、超女快男、内衣、避孕套、主持人穿帮/爆粗、女星走光、男星自恋自拍、某名人给某事件的X大建议、某博主总结的X大名人/X大名言/X大名图……比如曾经红火一时的梨花体诗歌、某诗人脱衣秀臀、如某美男作家自拍靓图……其中最容易博取关注的文章,就是某名人以“众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酔我独醒”的思维方式,不按常理出牌,逆向行车地提出个人观点。这个方法韩寒运用最为娴熟、黄健翔次之、王石则比较拙劣。但均常获得成功,因此百玩不腻。

而长此以往,在这类2.0的互动引导下,名人们已经有意无意地在博客里习惯了或沿袭了此种表达方式,一个萝卜一个坑,按部就班往博客编辑挖的坑里填。各取所需,皆大欢喜。不幸的是,王石一不小心,面对着全民抗灾的紧迫,仍是伸着懒腰发表了一通不流于常人观点的文字,他显然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习惯化了的博客思维在作祟,估计潜意识还在期待第二天新浪博客首页推荐后的媒体传播效应呢。但此事不同以往,锦衣玉食的王老板如果能够踏下心来去感知一下我们四川同胞的疾苦,就不会打着哈欠发此厥论。而韩寒的斯通言论我判断也是博客思维的根深蒂固----习惯的力量真是可怕。而迎合纵容式的博客运作模式更让人日渐生厌,这就是所谓的满足市场化需求吗?互联网媒体也应当敢于塑造自我个性才是。

若由此升华一下或延伸一下,我想搞清楚的是:

不知群体化的互联网语言是不是会在混乱中失去正误判断标准?互联网媒体语境构建的“拟态环境”是不是让人们越来越沉迷和习惯于非真实?互联网自诩为“潜力新媒体 ”,那么媒体的责任感是不是越来越流失于泛滥的娱乐化语言?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