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硕士争当“猪肉佬” 动了谁的心事

   时间:2008-12-09 10:07:36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一则招聘新闻成为岁末寒冬中最热的话题。据《信息时报》等媒体报道,广州一家猪肉连锁公司以8万~10万的年薪,面向广东高校应届毕业研究生招聘15个“卖猪肉”的职位,竟引来包括中大、华工、华农、暨大等广州多所重点高校和内地高校、香港科技大学的1500多名应届硕士生竞聘。招聘方表示应聘者大多是班干部、学生会主席或尖子生,还有少数人是海归人士。因为报名的人才实在太多,该公司决定将职位扩招至30个,最后有35名硕士研究生收到签约通知,其中33人签下工作确认书。

一石激起千层浪。硕士争当“猪肉佬”的消息曝光后,很快在社会各界引发巨大争议。相比几年前,北大才子陆步轩卖肉的个例,此番上千硕士的集体行为让更多人心绪难平。很多人为此感到惋惜和痛心,认为国家和家庭耗费大量金钱和精力培养出的硕士生,却选择卖猪肉的营生,虽说薪水不低,但也是“大材小用”,是巨大的人才资源浪费。更有白发苍苍的阿伯冲到研究生实习卖肉的柜台破口大骂,指其读了20多年书却跑来卖肉,是对中国教育制度的侮辱。

但也有不少人从另一角度看待这一事件,认为硕士们的选择除了侧面反映出金融危机下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也反映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转变,择业观念的进步。他们认为,相比录取率低得多的公务员考试,硕士们肯放下身段竞争卖猪肉的高薪职位,是务实、理性的表现。更有人指出,该猪肉连锁公司的老板陈生,本身就是北大毕业的高才生,他的成功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针对泾渭分明的两种观点,健康863心理网的筱丹老师认为,对硕士争当“猪肉佬”的“义利之争”反映出社会转型时期,公众心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伴随社会生存环境的变化,传统价值观也在发生改变,比如人们对大学生“精英情结”的淡化,对大学生就业模式、成功标准的重新认识等等,这成为公众宽容“硕士猪肉佬”的社会心理基础。但传统价值观仍然具有较强的惯性冲击,因此很多人对硕士和“猪肉佬”这样反差巨大的社会角色错位,在心理上仍然感到难以认同,由此形成激烈的思想交锋。

不少人认为“硕士猪肉佬”的出现是“大学精神”的沦落,对大学教育与市场经济而言,是一种“双输”的局面。筱丹认为应从大学教育的目的来辩证地看待“大学精神”,理性地看待“硕士猪肉佬”。英国教育家纽曼对理想大学的观点是:“大学教育的唯一目标是要促使学生学会思考、精神成人”。大学教育的目的不能单纯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而更应该是在传授学识的同时,开发受教者的思维能力,扩展受教者的心智,使人思维开阔,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如果将大学教育仅仅当成获得高尚工作的一种途径,未免有失浅薄;将硕士选择做“猪肉佬”简单等同于教育失败,同样有失片面。

当然这并不是要否定大学教育的意义。“知识就是力量”,我们需要良好的知识基础来打稳个人成长的根基,但我们不能因为受过教育反而丧失探索不同成功路径的勇气。事实上,在普及大学教育的欧美、港台等国家和地区,大学生毕业后从事普通劳动者工作的比比皆是,不少高学历的成功人士也是从低做起。中国未来的就业方向也必然会是这样,学历只能成为接受教育程度的证明,具体从事什么工作还要看个人的能力与社会的需求。

成功没有一种既定的模式。能够在专业对口的情况下学以致用,当然是硕士们的理想工作状态,但自中国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大学生逐渐成为素质比较高的普通劳动者,其“就业难”的现象愈演愈烈。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筱丹指出,这就需要毕业生们及时调整择业心态,调校就业期望值,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科学决策,理性择业。具体到猪肉这个行业,目前尚未受到更多高端人才的重视,竞争压力相对较小,硕士们进入后的个人上升空间会比较大,有利于个人发展。事实上,该公司老板陈生也表示,并不会让一众研究生一直卖猪肉,而是效仿世界500强企业通用的管理培训生(MT)做法,培养通上晓下的中高层人才。外界不必过早看淡“硕士猪肉佬”的前景。

在社会转型时期,变化是常态,旧的在瓦解、新的在形成。每一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表达自身、图解生活,但变化可能在你的掌握之中,也可能在你的意料之外。萧伯纳说:“理性的人让自己适应社会,非理性的人总是坚持让社会适应自己。”在变化的大时代,选择让你快乐的,承担你所选择的,方能抵达胜境。(文/杨明英)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