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谷歌移动互联霸业遇阻 中断在华Gphone发布

   时间:2010-01-28 11:22:57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谷歌“退出中国”事件刚刚有了阶段性结果时,谷歌公司突然单方面取消与中国联通合作的两款Gphone(GooglePhone的简称)发布,加重了外界对谷歌在华策略的疑虑。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谷歌日前单方面取消了与中国联通以及两家手机制造厂家联合开发3G谷歌手机(Gphone)的计划,并从上周起中断了每周三举行的“四方沟通会”,并且要求联通推出谷歌手机上不能贴有谷歌的标识。

另一方面,本月5日谷歌在美国发布了其首款手机产品NexusOne,但据美国媒体报道,NexusOne上市后销量并不理想,且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看来,要完成理想中的移动互联网“霸业”,谷歌要走的路还很长。

取消Gphone在华发布

意欲为何?

有消息称,谷歌要求中国联通谷歌项目推出的手机产品在外观和品牌名称设计上,将不能再使用Google标识、英文GooglePhone以及中文“谷歌体验手机”的称谓。手机软件系统中已经预置的搜索引擎、地图等大量谷歌产品应用也要全部删除。

据了解,摩托罗拉公司已经为中国联通谷歌项目生产了两万部手机,每部成本为3500元;三星公司也已经生产了一万部,每部成本为3000元。如果谷歌生变属实的话,那么对联通该项目是一大打击。

此前,谷歌曾表示意图撤出中国市场,但是最新的官方信息则是谷歌中国已经开始正常运营。多种迹象显示,谷歌并无意立即撤出中国。但是陡然又传出手机领域的不和谐音。

谷歌到底意欲为何?

据了解,有关与中国联通的合作要求,谷歌已经进行了两次变动。早在2009年12月底,中国联通就已接到谷歌通知,要求对即将面世的几款基于Android操作平台的摩托罗拉和三星品牌手机,在外观设计上不允许使用谷歌的中英文标识。而仅仅一两周之后,联通又从谷歌方面收到希望进一步修改合作内容的要求——谷歌提出,合作涉及的手机将不能再命名为“谷歌体验手机”。

易观国际分析师王留生表示,谷歌最新的动作传递出两方面信息。一方面,谷歌真的想撤出中国,包括手机业务;另外一方面,谷歌拒绝联通产品上贴Google标识,谷歌可能想下一步在华卖自己的手机NexusOne。

王留生的第二种判断并非没有依据。谷歌合作伙伴、也是谷歌NexusOne的制造商台湾宏达电可能会把这款手机引入大陆市场。宏达电在大陆运营实体多普达公司副总裁巫正光日前表示,NexusOne将在今年3月或是4月正式引入大陆市场,手机的型号则为定为多普达T8188,而且是一款TD手机。多普达相关负责人昨天表示,引入后也不会打谷歌的标识,一些产品应用上也会做些调整,以符合中国用户习惯和规定。

NexusOne在美出师不利

或许谷歌中断与中国联通共同发布Gphone的计划是为了NexusOne入华做准备,但据国外媒体报道,NexusOne在美国上市后成绩并不理想。

《商业周刊》报道,有用户反应NexusOne存在寻找3G网络缓慢且连接不稳定的问题。此外,NexusOne在上市后的十多天时间里,还暴露出使用数据线连接电脑后机身温度过高、触摸屏无故失灵等质量问题。几千名碰到上述问题的NexusOne用户已经在谷歌论坛上留言寻求解决。然而,据这些用户反映,由于谷歌没有提供客服热线,他们在向谷歌发送电子邮件之后,要等待一到两天才能获得回复,因此他们在使用NexusOne时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除了质量和服务,NexusOne的定价也给谷歌带来了麻烦。按照NexusOne上市时的价格,运营商T-Mobile在美国的新客户,只要和T-Mobile签署2年服务协议,就可以以179美元的价格购买到NexusOne,但是已签约数据服务的T-Mobile现有用户,在购买NexusOne时要支付379美元,非T-Mobile用户购机则必须支付529美元。

显然,上述NexusOne的定价对NexusOne独家合作运营商的老用户没有吸引力,而裸机价格也偏高。

谷歌一位代表表示,公司意识到原先的定价在T-Mobile用户中已经造成混乱,因此该公司在近日将所有T-Mobile用户购买NexusOne的价格统一定在了279美元。

据目前唯一一家拿出了NexusOne销量预估数据的市场调研公司Flurry统计,NexusOne首周销量仅为2万部。Flurry的数据来自于对iPhone和Android超过一万个应用程序的监测。对比同样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的摩托罗拉Droid首周25万部、苹果iPhone3GS首周160万部的销量,Nexus的人气少得可怜。可见,谷歌想要实现移动互联“霸业”还要面对艰巨的挑战。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