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鬼吹灯》、《盗墓笔记》、《杜拉拉》,近几年来这些读者耳熟能详的畅销书都是来源于网络,网络不仅仅成了畅销书选题的发源地,更多的出版社还把网络作为了验证图书是否畅销的重要手段。但是点击率能否说明一切?这种畅销书选题模式是否存在问题?
新书能否畅销先“问”网络
4月25日,在成都举行的第二十届全国书博会上,某出版社的一位资深编辑告诉记者:“现在出版社的选题越来越依靠网络,一本书能否畅销先拿一部分放到网络上,根据点击率来决定是不是真正出版,这几乎成了大部分出版社推出畅销书的一个通例,现在每年全国要出 20多万种书,平均每天600多种书上市,哪一本能畅销,再资深的编辑也不敢保证,所以网络点击率成了验证的最好手段。”对此,曾经编辑过《货币战争》等畅销书的编辑蒋蕾则告诉记者,“两三年前,网络还仅仅是我们获取选题的一种方式,比如说《货币战争》,宋鸿兵几年前在和讯网上开设的博客点击率非常高,有人就向中信社推荐了宋鸿兵的博客和由博客内容整合而成的书稿,这种高网络点击率是畅销的最佳保证。而从去年开始很多出版社不仅仅是把网络看成一个获取畅销书选题的渠道,而且把网络看成一种最有效的市场验证方式。”
过分依赖网络会限制编辑思路
对于这种运作模式,大多数出版人表示认可,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操作模式,“最起码增加了一种技术手段,网络点击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市场的态度。”出版人路金波说。但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著名出版人黎波也表示:“我不太看好这种选题方式,网民这个群体是个接受口味比较相近的群体,从网络选题你就可以看出,说史、盗墓、穿越、言情作品的风格非常接近,过分依赖网络其实会限制编辑的思路。”
名气和人气成为考量两把尺
对于出版社的这种做法,著名出版人路金波给出了自己的说法,“畅销书作者分为两种,一种是出过畅销书的作者,他们本身已经有了稳定的粉丝群,他们的名声就是市场的号召力,例如贾平凹、刘震云、毕淑敏、王朔等,这类作者的作品质量较为稳定,出版社选择他们风险较小,但给作者的稿酬却较高;另一种是没有出过畅销书,但是却有市场潜力的作者,例如《鬼吹灯》在出版前,作者天下霸唱并没有出过畅销书,但是《鬼吹灯》在网上已经蹿红,拥有了相当数量的‘灯丝’,这说明作者的写作水准已经达到相当的层次,当然,选择后一种作者有一定的风险,但稿酬相对较低。而只有后一类作者需要把作品放到网上靠点击率来验证,前一类作者是决不会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