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海尔与挪威企业签署绿色能源合作协议

   时间:2010-05-28 10:17:20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5月27日,2010上海世博会传出开幕以来的绿色最强音,海尔集团与挪威领先的环保技术供应商FramTech正式签署节能环保协议,全面引入全球领先的绿色科技。未来,双方将在低碳技术、能源优化技术等多个领域共同合作,持续引领中国绿色产业发展。此举不仅标志着海尔这个全球最大的白色家电品牌在环保节能领域迈上新台阶,更成为中国绿色节能事业的里程碑。 


海尔与挪威签署绿色能源合作协议

    “海尔是具有领先战略头脑和负责态度的国际化企业,能与海尔在节能环保方向达成合作,也让节能绿色产业的全球化进程前进了一大步”,在挪威馆的签约仪式上,挪威创新署CEO顾恩•欧文森女士表示,作为全球知名家电品牌,海尔始终致力于打造可持续的企业发展战略,不断为其全球数亿用户提供环保、高效、低碳的绿色住居生活解决方案,而挪威则拥有最先进的绿色能源技术,双方的合作必然会是绿色产业上的双赢。 

    会上,海尔总裁杨绵绵也表示,坚持和谐、可持续发展,降低能耗,减少排放,保护环境,既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海尔未来发展战略的基础。作为绿色生活的倡导者,海尔长期以来都在关注地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在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绿色文化三方面实施绿色环保战略,“在国内,海尔是通过节能认证产品最多、规格最全的企业,在国外,海尔达到了欧盟、美国能源之星标准,获得多个国家的环保节能补贴,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创新型的绿色产品和服务,可以说,海尔的绿色环保产品和服务已深入人心”。 

    “多年来,海尔在绿色环保理念的指引下,通过自身流程再造,逐步将传统产品生产线打造成了一条‘绿色生命线’”,海尔集团执行副总裁喻子达告诉记者,现在的海尔从产品研发设计,到采购、制造、物流、使用,再到产品废弃、回收和循环,都实现“绿色化”,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再用率最大化。 

    与此同时,海尔在环保节能领域的贡献也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认可,2008年8月,海尔为北京奥运会提供6万多件绿色产品,包括自然冷媒冰箱、太阳能空调、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静音冰箱等,受到了绿色和平组织的赞赏。绿色和平组织将海尔集团列位“对绿色奥运有突出贡献的赞助商”,获得该殊荣的只有三个奥运赞助商,海尔、可口可乐与三星。 

    2009年6月,海尔获得由美国《商业周刊》颁发的 “绿色企业大奖”,评选委员会认为海尔作为新一代节能电器的先锋,致力于打造中国第一绿色品牌,努力让节能环保技术平民化,为中国的绿色变革做出了显著贡献。 

    2010年3月,第五届世界城市论坛于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成功举办。鉴于海尔在全球率先推广节能环保产品而所产生的的社会效果,联合国友好协会特别表彰海尔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及共建和谐城市先锋企业”并颁发奖牌与证书。 

    此在率先提出发展利用低碳技术,提倡节能环保美好住居生活后,海尔把提供全套绿色住居生活解决方案视为其社会使命,此次成功携手全球先进的环保技术供应商,再次提升企业绿色核心竞争力,实现环保与经济的双赢局面,对此,业内专家纷纷表示,海尔已经成为了中国绿色产业的引领者,此次成功合作也将成为国内企业发展绿色产业的新标杆。 

    在签约仪式现场,以“挪威,大自然的赋予”为主题的挪威展馆,用十五棵参天大树的自然形象,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挪威王国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陶睿朗先生告诉记者,挪威在环保节能技术等领域具有宝贵经验和技术积,Framtech AS公司更是挪威能源环保领域的杰出代表,海尔与Framtech AS公司的战略合作,在环保节能、绿色发展、品牌宣传、技术交流等领域都大有前景。 

    据悉,双方目前正在讨论共同建立青岛能源效率中心等一系列绿色项目,致力于绿色能源开发、绿色人才培养等,持续推动我国在公共节能、能源效率提升、人才建设方面的发展。海尔也将吸收到最先进的低碳技术、能源优化技术,并应用到创建海尔集团节能减排集成大平台中,从而实现在环保政策、能源效率、资源优化和回收、行业流程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这一切不仅将大大推动海尔自身的节能减排工作,还将面向社会提供节能减排服务,使海尔成为节能减排服务商。 

    当下,随着全球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升级,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造成全球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大环境下,如何发展节能减排的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的首要问题,作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家电品牌,海尔展开了“零碳、零排放”的绿色发展模式,积极构建客户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绿色消费关系,致力成为新时代绿色消费关系的倡导者和探索者,为我国乃至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