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苏sir解读:“乔帮主”的智慧

   时间:2011-03-22 08:44:55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日前,IT界巨震,苹果在3月2日由帮主亲自出马推出IPAD2,在大多数关键功能的性能方面, 新一代iPad有不错的表现,例如,提高了处理器的处理速度,加入了前置和后置摄像头,更轻也更薄了。此举必将引起新一轮的苹果潮,结合发布会开始乔布斯介绍公司业绩情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2011年很有可能再次成为"苹果年"。

作为一个果粉,笔者近期同西安工大瀚洋思科实验室的苏老师进行了交流,苏sir作为西北唯一CCIE+RHCA,可以说是IT圈内闻名已久,同时他对苹果产品也情有独钟,粗略计算,苏老师花在苹果上的资金就要达到10万以上,包括服务器,订制笔记本,台式机等等,可以算上一位标准的果粉。那么是什么,让一位技术已经到达巅峰的人深深迷恋上APPLE?苏sir的答案只有一条"乔帮主"。

"首先,我对这次IPAD2的最大印象就是乔布斯的挂帅,我敢保证他站在台上就意味着IPAD2绝对会在当天畅销。因为之前IPAD的出现,使得2的到来显得只是工艺上的革新,而无技术上的革命,所以业界普遍认为IPAD2销售当天不会达到IPAD的疯狂,但是当我们看到一位正在和病魔作斗争的苹果公司CEO站在台上而台下自动给出来近5分钟的掌声的时候,我们还会质疑吗?去年10月上市的新MBA据统计去年第四季已经售出了110万台,虽然今年理论上应该下滑,但是新MBP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空缺,如今,IPAD2的到来,让我们对苹果进年的业绩,充满了期待。(PS:近年来苹果和微软面和心不合,我猜微软现任的CEO鲍尔默一定很郁闷)。

在苹果2011特别发布会之前,维基解密爆出了极具震撼力的新闻。消息称,一位名为Steven Jobs的人艾滋病检测报告结果呈阳性。 图片显示,这位名为Steven Jobs的人,生日以及全名均与苹果CEO相符。结合之前不断的生病甚至死亡的消息,让我们看到一位IT巨人的人格魅力。我敢这么说,如果乔布斯死了,我就不会再买苹果的产品,这就是我对乔帮主的崇敬。

" 你一定会问我,苹果产品不是他一个人开发的,apple好也不是乔布斯自己动手造的,为什么你会为了一个人放弃这样一系列产品。让我们从乔布斯的人格魅力来说,中国有句古话叫好马不吃回头草,乔布斯21岁和朋友在自家车棚侧成立了苹果电脑公司,之后由于厌倦管理层斗争离开,然而,96年苹果经营每况愈下之时,他们请回了离开10年的乔布斯。乔布斯一上任就迅速砍掉了没有特色的业务。他告诉他的同僚,不必保证每个决定都是正确的,只要大多数的决定正确即可。因此不必害怕。有许多难以做出的决定,像砍掉无特色的业务,在今天看来十分明智,但当初做决定时却令人提心吊胆。在乔布斯的改革之下,"苹果"终于实现盈利。乔布斯刚上任时,苹果公司的亏损高达10亿美元,一年后却奇迹般地盈利3.09亿美元。1999年当乔布斯宣布第四财政季度盈利1.52亿美元,超出华尔街的预测38%时,苹果公司的股价立即攀升,最后以每股4.65美元收盘,舆论哗然。我还清晰的记得乔帮主的一句话"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如果你还没能找到让自己热爱的事业,继续寻找,不要放弃。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这句话也一直激励着我在做我热爱的事业。"苏老师告诉笔者。

最后,苏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向笔者介绍了苹果的技术和营销:苹果拥有绝对领先的工程技术,而IPAD2却没有给我带来更多的技术期待,诸如:不支持4G;配件没得到改进;显示效果没有提升;没有提供钌涂层和大扬声器;不能打电话等问题都被业界所诟病的。但是,让我们反过来看看苹果的营销策略的时候,我们恍然大悟。苹果产品的市场市场划分很清晰,iPhone,iPad,MacBooks,Macs等等都有各自的功能和目的,为iPad加上电话功能会搅混水,还可能会影响iPhone的销售。任何一家依靠技术立足的公司,都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然而,大家能在市场上买到的所谓"新"产品,其实并不一定是那家公司的最新技术。新技术是市场竞争中的筹码,筹码一定要攒在手中,适时的试用。而苹果也开启了开发者的新时代,苹果在新MBA和新MBP,以及IPAD2中都开始走低价格策略,这种价格在业界来看也是占尽优势,当我们到手苹果后,我们才猛然发现,原来我们给苹果掏的钱才刚刚开始,APP STORE极限增加了APPLE以往兼容程序不足的缺陷,同时也为程序开发者带来了巨大利润,至今苹果已经使上百位程序开发者成为百万富翁。"

时光匆匆,很快就到了采访的尾声。在此感谢工大瀚洋苏老师能抽出宝贵的时间,通过聊天,苏sir让我们对苹果和乔帮主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们对苹果近年的成功有了清楚的了解。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