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日渐普及,各种名义的网上募捐活动风生水起,求助帖、微博劝募、淘宝义卖等活动受到网民极大关注,却也引发了巨大争议。网络募捐与传统募捐有何不同?为何网络募捐频现“诈捐门”“骗捐门”?怎样让网络公益活动走出“灰色地带”、让网络与慈善比翼齐飞?
门槛低传播快互动强
过去,募集善款通常由红十字会等政府认可的公益性社会团体牵头进行。如今,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团体绕过政府认可的公募机构,自行在网上募款。由于门槛低、传播快、互动强,网络募捐正成为民间公益慈善活动的重要平台。
在新浪微博、天涯社区等网站,几乎每天都会有大量个人和团体发布私人募捐信息,有些网站还开辟了专门版面来“盛放”层出不穷的网络求助信息。而且,网络还让一些民间自发组织的募款项目迅速走入公众视野,并吸引万千网民慷慨解囊。
今年3月,民间公益人士梁树新发起的“贵州山区午餐计划”,就得到了网民的极大关注和响应,迄今已为贵州黔西县建中乡红板小学筹款近70万元。对此,作为贵州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微基金”发起人兼执行主席的梁树新深有感触,他将网络公益募捐等慈善活动提炼为“微公益”,其优势就是门槛低、成本低、人人可参与、互动性强、效率高。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师曾志说,以网络募捐等形式进行的网络公益活动,反映了中国社会对慈善公益事业的一种需要,也是慈善制度上的一种创新和尝试。
身份模糊信任缺乏监管不力
与梁树新的“微基金”广受追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量个人网络募捐行为频遭网民的质疑和抵制。按照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只有“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事业单位”可以依法接受捐赠,但网上众多募捐活动都是以私人、家庭或志愿者的名义进行,并没有取得合法的募捐主体资格。在身份模糊、信任缺乏、监管不力的情况下,私人网络募捐活动的合法性常常遭到网友猛烈“拍砖”。
天涯网民“乐趣老人”发帖说:“网络毕竟有其虚拟性,只凭网友的一面之词或几张照片,不足以证明其真实;为了博得网民的同情,让网友们伸出援助之手,此做法不妥,容易欺骗广大善良的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