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娱乐性社交网站“退潮” 商务社交网或逐步崛起

   时间:2011-09-07 17:27:07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SNS玩家的集体出逃也好,SNS网站疯狂过后的理性回归也罢。外界都在相传SNS的娱乐交友已经渐渐显露疯狂过后的疲态,不看好SNS的微辞四起。此时,业内人士纷纷把目光投向了BSNS网站——电子商务社区网站。什么是BSNS?即电子商务+SNS。

SNS的核心价值就是打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链条,要打造成熟关系链,SNS就一定不能仅仅只有娱乐,只有和商务关联到一起,SNS才能激发出更大的价值。“电子商务+SNS”能充分挖掘社交网络的商业价值。SNS开展电子商务有着天然优势,其本身作为社交平台拥有庞大的社交网络和人气,非常有利于开展电子商务。尤其是细分的SNS网站,将更有针对性。

作为一个自然人必然有着不同的属性,娱乐是其一方面的属性,而商务在其社会活动中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属性。如今SNS将自然人的娱乐属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就已经引起了SNS风暴。如果人们商务社交的基础与SNS网络的粘连关系一旦稳固,其市场开发空间将更为可观。

随着网络硬件、软件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SNS的发展趋向复杂化,越来越丰富多彩,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出现交叉。当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叉越来越大时,在未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甚至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一切都可搬到SNS网站上去,改变甚至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等社会活动。

据统计,2006年中国中小企业使用电子商务平台的企业总数达到883万家,而这仅占全部中小企业总数的28%,国内中小企业的互联网电子商务需求仍未得到充分释放,市场横向覆盖仍未完全开发,市场潜力巨大。而且电子商务与SNS的结合,正在逐步细化互联网各个专业领域在商务方面的服务类型,不仅维系着企业对企业、企业对客户的关系,甚至还维系着客户与客户之间的关系。SNS的出现正使得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真正实现。使得原本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在深化角度也具备可开发的潜力。

对于SNS网站来说,它的核心价值就是在于打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链条上,成熟关系链的建立是SNS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打造成熟关系链,SNS就一定不能仅仅只有娱乐,只有和商务关联到一起,SNS才能激发出更大的价值。

如国内走垂直细分路线专注于金融领域的商务社交网“金融圈”(http://www.jrq.cn),沿着中国式的LinkedIn的商务社交网站模式为注册用户提供了职业信息公开平台,让用户可以很好的将自己的工作内容、专业知识及技能放在网上,对于金融人士来讲,他们非常需要商业化网络,需要像金融圈这类的商务社交网来管理和拓宽人脉,通过搜索数据库可以第一时间找到自己的同事、同学,以及可能认识的朋友,加深注册后的主动搜索和展现自我的使用习惯;跟踪商业伙伴的信息;推销企业品牌与产品,这意味着将会拥有巨大的商机。以美国LinkedIn调查数据为例,拥有超过20个联系人的用户相比只有少于5个联系人的用户,获得一个工作机会的可能性要多34倍。所有的财富500强企业都会在LinkedIn上展示。事实上,其中有499家是由总监及以上级别的雇员展示的。若邻的战略核心同样也是求职和人脉,吸引用户的方式为倒金字塔,网站整体层次感明确。

金融圈从商务社交的垂直细分领域,将金融领域人士归为一类,为品牌主的广告锁定了目标人群。以商务人士为主的目标受众的广告投放,更容易引起相关人士在产品上的共鸣与品牌归属感。湿营销不是粗放式的、放任的营销,需要进行动态的受众分析和投放优化。在营销的过程中,哪些已经成为你的客户,原因是什么?哪些接触了诉求点,但还没有成为你的客户,原因是什么?通过不断的优化,才能一步一步的让营销的效果和能见度更高。

有业内人士曾经这样形容SNS的品牌推广效益,社会化媒体营销面从小推及到大,开始有可能有10个种子用户产生共鸣,然后他们将其推广到100个人,100个人看后又推广到1000个人,1000个人推广到10000个人。正是老子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道。当你朝平静的湖面扔一颗石子,石子落入的同时,湖面就会激起一圈圈波纹,并且会一圈一圈的扩大……波纹营销,也是基于现在大家渴望的湿环境、湿社会、湿世界。一滴水滴入一个湿的世界,首先是一个垂直力度上的渗透,其次激起的波纹会向四周围扩散出去,又体现了一个广度上的拓展。

在SNS娱乐狂热退后伴随着一批新的SNS行业者及传统行业从业者的涌出,SNS将回归其核心价值的成长元年——人脉价值。类似于金融圈这样的社交网站一直以商务社交为主打或将渐渐被更多的业内人士所关注。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