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重返哈佛进行校园招聘

   时间:2011-11-08 14:58:37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扎克伯格曾在哈佛大学就读,并创办Facebook

扎克伯格曾在哈佛大学就读,并创办Facebook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8日上午消息,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周一回到母校哈佛大学,举办校园招募活动。这位著名的哈佛缀学生2004年离开校园,去硅谷经营社交网站Facebook,时至今日,该网站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和影响力可谓是让他“荣归故里”。

在麻省理工学院(MIT)举办了一场招募会之后,他来到哈佛校园再次开展类似的招募活动,并吸引了250名在校生来到现场。这几百名学生聚集在哈佛校园里只为能一睹这位互联网杰出人物的风采,此外,蜂拥而至来到图书馆的学生数量是如此之多,以至于校方工作人员不得不设立临时屏障将他和过分热情的观众分隔开来。

“我们的校园人才招募计划才刚刚开始,”他告诉记者:“未来的5或10年,人们可以重新考虑不同的产品和业务。”

18岁的大一新生阿隆·佩雷斯(Aaron Perez)谈到,扎克伯格创办的网站是激励他选择学习计算机科学的原因之一。而且,他还表示在美国处于经济危机的时刻,听到这些公司依然在招募程序员颇令人感到欢欣鼓舞。

“这很励志,尤其是这些天以来,”佩雷斯说道,他不惜放弃自己的皮划艇练习计划而赶来参加扎克伯格的活动:“看起来我好像会有机会。”

其实,在扎克伯格创建Facebook这个唯一的哈佛校园社交网络时,哈佛大学计算机系的工作人员当时也正在创办一个校园在线目录。扎克伯格当年还只是一位大二学生,那时候他对校报《哈佛克里姆森报(The Harvard Crimson)》表示,工作人员花费几年时间来创建这一网站的举动是非常愚蠢的。“我能做得比他们更好,给我一个星期时间就可以了,”他当时说。

扎克伯格更早创办的网站Facemash几乎导致他被学校开除,当时他攻入了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得到了所有学生的照片并公布在Facemash上。

然而,这个星期一的活动却全然没有了这些不快情绪,校园工作人员和教师都在热烈欢迎扎克伯格的到来,这还是扎克伯格离开哈佛之后的首次正式造访。此前,他本人曾悄悄地回到哈佛开展过一些非正式的招聘活动。

“在全世界范围内都知名的科技明星并不多,”哈佛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大卫·马兰(David Malan)说,并援引了微软(微博)的比尔·盖茨(Bill Gates)和苹果的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这两个例子:“他真的已经达到了这个级别。”

扎克伯格表示他已计划将公司扩张,所以迫切需要招募更多有才华的工程师。

“哈佛有很多智力超群的人才,其中一些人正在决定他们要去哪里工作,”在谈到为什么要在坎布里奇(Cambridge:哈佛校园所在地)招聘时,扎克伯格如此说道。

Facebook总部早在2004年6月就搬到了加州帕洛阿尔托市,????仅在Facebook做出决定准备往哈佛大学之外扩张的几个月之后。在那一年年底,该网站还只拥有近一百万用户。 而现在,Facebook表示它的活跃用户早已超过了8亿,并在世界各地拥有3000名员工。

扎克伯格还提到,他有意在波士顿开办一个新办公室。

当地企业家达哈梅西·沙哈(Dharmesh Shah)说,在过去几年里该地区早已成为一个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点毋庸置疑。沙哈是营销软件公司HubSpot的首席技术官和联合创始人,他还创建了一家为科技创业公司服务的博客网站。

在创办HubSpot的时候,沙哈只是一位麻省理工学院的在校生。他还提到自己也曾经考虑过将公司搬迁到旧金山去,但最后还是留在了波士顿,因为他不想离开麻省理工学院和这个人才储备日益增多的地区。

“这里有一个充满活力的人才生态系统,”他说:“人们以往会有一个刻板的偏见,认为在东海岸的创业公司不像西海岸的创业公司那样激进,并愿意去承担更多的风险。但这个情况已经在改变。现在,这个地区前所未有地充满着活力。”

此前网上就流传着消息称扎克伯格会在哈佛校园里出现。当然,这些消息都是人们通过Twitter和Facebook发布的。学生们早已准备好了他们的智能手机以能够随时拍照,留下扎克伯格在校园里的身影。

来自纽约布鲁克林区的哈佛大学学生马德琳·哈里米(Madeline Halimi)说,扎克伯格的创业经历非常鼓舞人心,但也有点令人望而生畏。这位大一学生仍然在考虑她未来感兴趣的领域。

哈里米说道:“真正令人感觉怪异的就是,是否你身边的某个人就会成为下一个科技巨头,发明一些新的事物来改变这个世界。”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