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国电信低调布局手机支付 与银联合作遭遇尴尬

   时间:2012-01-16 09:41:14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关于手机支付陷入主导权之争的各种议论仍不绝于耳,但是近日《通信产业报》(网)记者发现,能够被各方所接受的手机支付业务已经在市场上悄然推行。

从2011年10月底开始,一个名为“银联翼宝”的业务“低调”地出现在北京电信各营业厅,据了解,其由中国电信与中国银联共同打造,用户可免费更换一张UIM卡,该UIM卡金融安全区内可保存10张个人银行卡信息,此卡可实现个人银行卡全部功能,并在POS机上刷卡消费。据了解,该业务的首批试点已于2011年11月在中国电信北京、江西、辽宁三地分公司展开,并于今年1月扩大到全国十多个省。这意味着,中电信已开始将手机支付业务实质性推向市场。

标准的交集

据记者了解,在国内手机支付产业发展进程中,目前主要纠结于两个频率标准的四种近场支付解决方案:一是中国移动主导的2.4G频率RFID-SIM标准,但银联对此不支持;二是中国银联主导的13.56M频率标准,具体又分为NFC、SIMPass和智能SD卡三种解决方案,这三种方案都需有非接触功能的IC卡芯片作为支付信息的载体,但具体形式又有所不同,NFC方案需要更换具有NFC功能的手机或者在SIM卡上贴膜,因而并不为电信运营商所支持。在剩余的两种解决方案中,“钱袋网”等公司已与银联合作推广智能SD卡方案,该方案成本偏高,且安全性较差。而据记者了解,工业和信息化部已选定SIMPass技术为手机支付唯一技术标准,该标准的好处是银行卡信息可以整合在同一张UIM卡上,更加安全,管理也更加简洁。

由此可见,基于13.56M频率的SIMPass解决方案是目前各方标准的交集。实际上,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已经基于此标准与银联展开了合作,而中国电信在业务的开发和推广方面,又走在了联通前面。

记者在电信营业厅看到,“银联翼宝”不但具有10张银行卡的全部功能,另外还包含了消费功能和身份信息核实的认证功能。据该业务的运营服务公司北京银达润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常务副总裁潘晓翔透露,目前交易额已经接近每月两千万元,用户数也在快速增长中。

商业模式安全第一

潘晓翔告诉记者,“银联翼宝”支持中国人民银行从2009开始推广的PBOC2.0标准芯片,用户信息是不可读取,不可复制的,即使手机丢了也没有泄露危险。据野村综研通信战略部的分析师胡意顺介绍,在日本,为了保证安全性,DOCOMO规定用户消费超过预存款或每超过1万日元均要输入4位密码,并且用户可随时锁定个人移动支付业务。记者了解到,中国对此也有类似设置。

实际上,在“银联翼宝”商业链中,中国电信、银联与银达润和签的是三方协议,所有金融交易经过加密直接进入银联系统,电信与第三方服务公司均无法读取相关信息,银联向拥有POS机的商户收取交易手续费后,再将收入一部分与银达润和这样的服务公司分成。而运营商在其中只收取基本通信流量费用。

尴尬的“低调”

然而,记者发现,也许正是由于“银联翼宝”的“免费”,使其尽管具有显而易见的应用优势,但在推广中陷入“不温不火”尴尬境地。在电信营业厅内,除一份简单宣传单以外,找不到太多“银联翼宝”推广痕迹,其力度甚至不如此前因未被金融业接受,因而应用受限的“翼支付”。各大银行和银联也没有认真宣传。

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在“银联翼宝”产业链中,电信运营商被置于单纯“管道”地位,如何利用好这一业务,运营商还没有明确思路;而在银联内部,对于手机支付也有很大不同意见,认为手机支付给电信运营商的好处大于给银联带来的好处,手机支付只能给银行带来业务量的提升,却难以带来收入。

但是潘晓翔告诉记者,这种情况即将得到改变,由于手机支付能明显提升用户粘性,并为增值业务开拓出巨大的新应用空间,中国电信已经确定将在今年大力推广此业务;而银联也有望将手机支付列入年度KPI考核,以避免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再次出现在互联网支付领域曾出现过的因银联缺位,导致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大行其道的局面。

实际上,从互联网走到移动互联网,“生活中上网”已经变成了“在网上生活”,这也将是手机支付应用的价值所在。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