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分析师称谷歌进军硬件领域没有好结果

   时间:2012-02-10 12:53:47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据美国科技博客Silicon Alley Insider西海岸编辑麦特罗索夫(Matt Rosoff)在科技博客BusinessInsider发表的一篇署名文章称,从种种迹象来看,谷歌进军硬件领域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但这将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肯定没有好结果。

罗索夫在文章中指出,现在已经有很多消息或迹象能够证明谷歌肯定会进军硬件市场。比如,上周有消息称谷歌正在员工家里测试一种神秘的娱乐设备。《华尔街日报》今日报道称,谷歌将生产和销售一款谷歌品牌的音乐设备,那款产品可以在用户家里传输音乐。此外,谷歌还要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公司,后者是全球最大的电视机机顶盒厂商和最大的手机厂商之一,而且施密特已经公开表示,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并不只是为了获得它的专利技术。

另外,谷歌甚至开始试水零售店业务。继去年10月在伦敦的“PC世界”(英国零售商Dixons Retail旗下的一家伦敦卖场)开设首家实体零售店之后,谷歌计划在都柏林的欧洲总部设立其全球首家独立零售店。

也许拉里佩奇(Larry Page)真的是嫉妒乔布斯(Steve Jobs),也许是谷歌看着苹果的营收、净利润和市值眼红。但是不管谷歌是出于什么原因想进军硬件市场,它肯定不会有好结果。

罗索夫称,谷歌从未显示过它在生产、推销和销售消费者商品方面具有任何优势或独到之处。

罗索夫指出,苹果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今市值最大、最受尊敬的公司,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设计才能。苹果屡次对产品设计进行革命性改变。iMac、iPod、iPhone、Mac Air和iPad,无一不是产品设计创新领域的典范之作。相比之下,谷歌的最佳设计只是它的原始主页,而且还是因为大片留白和简单朴素才受到网民们的喜爱。Google+拥有一些不错的设计元素,其中的圈子(Circles)还是由前苹果设计师安迪赫兹菲尔德(Andy Hertzfeld)设计的。谷歌最近重新设计了包括Gmail、Reader和Search等在内的一些产品外观,但是引来的骂声比赞扬声更多。

2、 销售消费者喜爱的精美产品。苹果在设计产品时总是将消费者体验放在第一位,乔布斯曾经说过,苹果一开始不会听客户的,它会先搞清楚客户们应该想要什么样的产品,然后再去生产那样的产品。谷歌则以发布半成品而臭名昭彰,比如Music和Google TV,它总是先在那些半成品上贴上测试的标签,然后再逐步完善。这种策略对于免费的网络服务来说是可行的,但是对于你打算标价数百美元然后将它卖出的硬件产品来说却是绝对行不通的。如果你需要证据,就去看看那些没有升级到冰激凌三明治版系统的Android平板电脑的销售行情吧。

3、 客户服务。苹果通过零售店里的天才吧(Genius Bar)为客户提供按需客户服务,帮助客户们解决与苹果产品有关的一切问题。谷歌基本上不可能为它最重要的客户即广告客户提供个性化客户服务,大多数谷歌广告产品都是自助式销售的。

4、 生产能力。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是管理苹果供应链的天才。谷歌在管理其数据中心的供应商方面也做了类似的工作,但是这与管理产品组件和生产业务以保证数千万产品的快速生产和输送有很大的不同。

5、 广告宣传。还记得iPod的广告吗?相信不少人仍然历历在目。还记得Google+的广告吗?也许有些人也会记得,但是记住它的原因肯定跟记住iPod广告的原因不同。

罗索夫承认,企业确实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但是那通常需要漫长的时间。比如,微软花了10年的时间和数十亿美元的投资才进入游戏市场并最终在游戏机市场打败索尼,但是微软至少在销售带包装的消费者产品如Windows、Office和光盘,甚至象键盘和鼠标那样的硬件产品上拥有很长的一段历史。

亚马逊也将转型为一家硬件公司,但它之前曾在自己的在线零售店内进行了多年的硬件产品销售。它了解物流、广告、营销和客户服务,它还掌握了大量关于客户购物习惯的数据,这肯定对它发展硬件销售业务有帮助。

但是谷歌从未向消费者成功地销售过任何商品,一款也没有。

谷歌在开发快速、有用的网络软件方面很拿手,在吸引用户并利用广告赚钱方面也是无人能及的。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谷歌占领了它,而且相邻的市场也有待开发。罗索夫建议谷歌认真考虑应用软件市场,利用自己在提供网络服务方面的经验打开企业应用软件市场;或者将YouTube打造成互联网上的有线电视系统;或者为其他类型的媒体提供一些新形式的广告。

罗索夫认为,谷歌缺乏在硬件领域获得成功所需的任何一项条件,如果它非要进入这片市场,那么肯定不会有好的结果。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