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苹果化汽车更懂你:iPhone重新定义工业

   时间:2012-07-13 10:50:32 来源:《商业价值》杂志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相对于智能手机的操作,汽车似乎停留在“远古”时代,也许不断挑战和推动汽车行业的创新力量正好是汽车行业门口的野蛮人,比如苹果,谷歌等互联网世界的理想主义者。

几年前汽车巨头们还在强调汽车工业的原点是要解决从A点到B点的距离,但是随着商业社会的互联网化,人们对汽车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汽车作为一种工具,人们将更加关心的是如何到达B点,以及到达B点以后要做什么,这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应用场景。

因为A点到B点已经是一个常规的基础需求,就像手机的通话功能。但是人们现在需要知道,如何从A点到B点时最简便、最顺畅、不拥堵,到达B点以后哪里可以停车,最近的一家咖啡馆在哪里,甚至最近一家银行在哪里等等,这些才是人们所需要的。

iPhone重新定义手机。手机不仅仅是一个通讯工具,而是人类器官的一种延伸,变得能够改变人们生活,变得越来越懂你的人工智能。几年前,当iPhone一代最新推出的时候,也许还有大部分人认为诺基亚手机依然无敌,到今天人们已经清晰地看到这两种工具的两种形态。但是相对于手机的快速进化,以及越来越强调用户体验人性化的操作系统,汽车的操作界面,驾驶系统似乎还停留在“远古时代”。当CD行业已经濒临灭绝的时候,现在最新推出的汽车产品还在配置标里强调几碟CD,导航按钮用各种旋转,汽车屏幕的触控非常的笨拙,而相应的软件系统在输入的时候拼音基本没有联想记忆功能。如果想把手机通过蓝牙连接上手机上往往需要折腾半个小时,结果能够对应的功能非常少。

如果从复杂程度而言,汽车行业确实不可能像手机一样迅速进化。汽车行业因为超长的产业链,复杂的工艺,动态的使用环境,让产品互联网需要打破更多的壁垒,可能会受到更强烈的冲击。但是无论如何,趋势是无法阻挡的,因为这个行业门口已经蹲满了野蛮人,最终改变一个行业的也许不是行业内的霸主,而是行业门口的野蛮人。

苹果化汽车

也许我们发现我们的生活正在逐渐的被苹果化,所有的可移动的终端慢慢都变成了苹果牌,用iPhone消磨时间,找朋友,定位导航,看视频看书;用iPad靠着沙发上工作、阅读、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用MacBook Air工作、和家人朋友FaceTime。它确实带来了完美的外观和个性化的系统,它改变你的生活方式。当然最大的移动终端汽车苹果也是不会放过的,它没有直接生产iCar,但是它会让汽车也逐渐苹果化。

汽车智能化只能通过汽车厂商来推进?抑或通过汽车厂商和第三方解决方案的整合来发展?显然苹果并不这么认为,在苹果新一代手机操作系统iOS 6里,我们虽然看不到传说中的iCar ,却看到了苹果对于智能汽车的设想,或者说,以手机为中心的智能生活设想。

电视广告中经常出现某某语音王手机的演示:一个人一边开车一边打开手机,并通过语音命令发出短信,“王总,今晚下班后一起斗地主?”初看这似乎是个不错的功能,因为他释放了驾驶者的眼睛和双手。但实际上,它并没有。驾驶者依然需要通过按下手机按键来触发语音命令,而这种简单的语音识别完全满足不了驾驶者在驾驶过程中复杂的需求。

想象一下,当你在驾驶时,如果你旁边有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助手,你会问她什么问题?

四环现在是否堵车?我从中关村到798走哪条线路是最快的?你能否带着我走?

我突然想起晚上要和某某在三元桥吃饭,你可否帮我查查那附近有没有高档的粤菜馆?然后你可否在吃饭前2小时提醒我一下?

我打算周末和孩子一起看电影,最近都有什么电影在上映?帮我拨打某某电影院的预约电话?

……

这些功能iPhone 的Siri 已经可以实现了。但是Siri与汽车有什么关系?与驾驶这个场景有什么关系?不是很多汽车厂商都在尝试在汽车系统里集成类似的语音助手吗?即便iPhone 能和汽车相连起来,它又能带来些什么?

苹果在6月份举行的WWDC 中提到,iPhone 未来将会用一根数据线与汽车连接,驾驶者(用户)可以通过方向盘上的按钮触发Siri,包括丰田、捷豹在内等9大厂商已经承诺将在未来1年内开发支持iPhone Siri 的接口。届时,驾驶者将能一边驾驶,一边和身旁这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助手聊天。

Siri不是语音,目前世界上有做语言系统非常强的公司,比如德国的Nuance、中国的讯飞,但是Siri的意义不在于语音,而在于通过语音切入到人的生活场景中去。Siri整合了语音、地图、地理信息等几乎所有生活信息,然后进行人性化的整合,并且用语音交流的方式表达出来。此次WWDC已经把中国纳入到战略当中,而且Siri的导航系统和中国本地的地图数据公司合作。iPhone 4S里的Siri里并不支持中文,但是我们从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看到Raj甚至可以把Siri幻想成一位愿意陪伴他,为他排除寂寞孤独的女士,可见它对人生活产生的影响。

是为什么汽车厂家愿意和苹果合作安装Siri?首先对于大部分汽车品牌而言,苹果的品牌效应是可以为之加分的。同时汽车行业并不是对互联网化的商业麻木,他们只是需要外在强大的推动力来推动内部的创新力量,同时推动他们尽快和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相连接。因此,我们并不需要怀疑汽车公司是否真的愿意被苹果化。而苹果又如何通过加装在汽车上的设备盈利?如果说每一位拥有汽车的人都拿着苹果手机,那将同样是一个商机,苹果逐渐成为最智能移动终端的符号,同时可以把更多的内容整合到iTunes里和App Store商店里。而WiFi接入,和通信商的合作在iPhone时期就已经平铺道路。

同样的,已经在研究无人驾驶汽车的谷歌和微软会很快跟进,这个市场将快速的被跑马圈地,并且共同把更加智能的汽车市场給开发出来。就像当年谷歌和微软跟进苹果做手机一样。在中国讯飞语音公司已经有比较强大的中文语音功能,并且和上汽荣威合作。而中国本土汽车品牌已经在人机交互,电子化智能化上有所介入,不管是吉利还是比亚迪也在这方面有所部署。在今年的北京车展上,汽车被作为一个移动终端而展出的主题越来越多,福特、别克、丰田、现代也都所涉猎。

因此,在这一新的产业链中,玩家不再仅有汽车厂商、IT厂商、网络和通信运营商、内容和服务提供商都希望从中获得商业价值。因此这一市场将从纯产品的销售市场转变成为服务导向的市场,谁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谁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就更强。这与智能手机的思路如出一辙,消费者不再惦记着究竟是谁提供了网络、谁生产了产品,而是在乎谁提供了服务。

更懂你的汽车

难道汽车和iPhone的结合,仅仅是通过在方向盘上增加一个Siri 触发按钮?

当然,这是很大的一步。但这只是第一步。因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驾驶者才能真正释放双眼和双手,更加专注地驾驶。苹果将这样的结合称为Eyes free 。

那么,第二步是什么?

仅仅在硬件上的结合是不足够的,虽然从目前来看,iPhone 与汽车的结合仅仅是这样一个触发按钮。但可以预见的是,汽车系统本身的数据未来必将和iPhone 做更好的整合。设想这样的场景:你的汽车快没油了,你需要寻找就近的加油站,这时你打开了iPhone,在地图上搜索加油站,然后跟着导航的路线去加油。

但,你真的满足于此?为什么汽车在没油时,iPhone 不能自动提醒你去加油,并告诉你去最近加油站的路线?同样地,当某个零件发生故障时,如果iPhone 能帮你安排好所有事情,那是不是你最想要的?

是的,我们正在讨论的是,汽车内的数据开放接口。这才是iPhone 与汽车结合的重点,我们有理由相信,要实现这些,并不遥远,因为没人敢低估苹果对所有产业的推动。

如果汽车内安装一个操作系统,不也可以实现前面所说的所有功能吗?为什么要画蛇添足地将手机接到汽车上?

一直以来,汽车内的操作系统都是相对低级和独立的。低级是因为能够在这个操作系统上运行的应用太少,或不够智能。独立是因为这个系统没有和你的电脑或你的手机整合,它完完全全是在使用独立的一套数据。

近几年,人们一直在谈论云计算,云计算带来的一个好处是,每个人的数据都是存储在云端的,不管这个人到了哪里,他的数据都可以随时调用,他的偏好都可以随时下载下来。设想这样的场景,你在iPhone 上设置了一个叫“老地方”的地点,当你跟Siri 说去“老地方”时,她会告诉你怎么走。但当你和汽车系统说去“老地方”时,它显然并不能理解“老地方”是什么,因为它的数据和iPhone 上的数据是不相通的。这两者并没有“云”起来。

每个人每天用得最多的设备毫无疑问是手机,你的大多数个人数据和个人偏好都被手机记录了下来。如果每台手机都是一个助手,显然这个助手是众多数码助手中最了解你的。而汽车系统因为是相对独立的,它并没有像手机那样,了解那么多你的偏好,甚至,它可能仅仅知道你经常在什么地点之间往返。

另一方面,目前每个汽车厂商研发的汽车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这给数据共享带来了难度。设想某一智能汽车已经了解了你的偏好,某一天你换车了,你得重新调教这辆车,让它更“懂”你。

于是,如果每个人开车时都插上自己的iPhone,打开Siri,显然这时的汽车系统是完完全全“懂”你的,因为自始至终,它都在积累你的数据和偏好。

这时,对于苹果来说,iOS 成为了所有汽车的操作系统。汽车仅仅需要为iOS 提供所有的数据接口,剩下的事,就交给iOS 来完成吧。抛开汽车行业,苹果希望打造的就是以手机为中心的智能生活。

当然,设想总是美好的。如果所有汽车厂商和周边的系统解决方案都最终沦为苹果的打工者,显然是它们不愿意的。但不可阻挡的是,更智能的、更个性化的汽车系统,必将与手机密不可分,或者说,必将与手机记录下来的用户数据密不可分。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