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不容易花6000万美元巨款了结商标官司之后,稍显“狼狈”的苹果终于要在国内开卖新一代ipad产品。
虽然“迟到”的苹果新品是否还会在国内一如既往引发疯狂抢购还未可知,但早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售的“新ipad”是一款缺乏新意的产品,已经毫无争议。
“新品”创新乏力
自乔布斯引领苹果全球旋风以来,对很多消费者而言,买苹果新产品,不单纯是买一件美观、方便、时髦的产品,更是买一个惊喜。
正因为惊喜不断,才让众多“果粉”不惜加速淘汰手里的苹果产品,斥资追买苹果推出的新品。在这种效应下,苹果通过推陈出新,业绩呈几何效应增长。
然而,从iphone4S到第三代ipad,苹果还是苹果,同样美观、方便、时髦,唯独没有了惊喜。很明显,苹果的“新产品”是在老产品上的微调,以科技革命著称的苹果,祭出这种从外观到功能都大同小异的产品,难脱创新乏力的“吃老本”之嫌。
如果说iPhone5没有如期上市,反而弄出了让市场失望的iphone4S是因为乔布斯突然辞世,那么新iPad无新意已经找不出借口,只能从侧面印证苹果公司遭遇创新乏力。
即将于7月20日在中国开售的新iPad,定价从3688元到6288元。这款已经在国外上市了半年多的“次新”产品,和上一代ipad2差异不大,仅在于硬件提升。
但尴尬的是,除了硬件,软件和应用等苹果创新的核心,在这款产品上没什么体现。众所周知,苹果当年挑战微软、英特尔、摩托罗拉、诺基亚等IT巨头,靠的是应用创新,而不是拼硬件。
值得关注的是,iphone4S虽然也是“创新不足”的“新品”,但毕竟积累了16个月的消费潜力,市场表现依然较好;但从第一代ipad到第三代ipad,苹果新品发布间隔时间越来越短,仅仅一年就推出一款“吸引力不足”产品,未免有些仗着“牌子硬”就“透支市场”的味道,最终在中国国内销售成绩如何,还有待观察。
漠视中国市场或铸错
面对目前世界上增长最快、潜力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加速市场拓展、提升服务水平、提供迎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几乎已经成为全球大公司的共识。然而,苹果偏不,种种迹象表明,苹果对中国市场不够重视。
首先,苹果在新品发售中,对中国内地市场的“差别对待”。
最新一代ipad在国内依旧“犹抱琵琶”,但实际上在海外市场上,已经上市4个多月,按苹果目前的新产品“寿命期”,已经走过了差不多三分之一。
而对中国市场实施“迟来”政策,是苹果的惯用手段。中国市场为苹果做出了巨大贡献,苹果却把中国内地当做“三流市场”对待,并不符合市场公平。
其次,苹果售后,在中国常“耍横”。
近期中消协联合六省市消费者组织联合发表苹果维修合同不公平格式条款点评意见。在压力下,苹果悄然修改了有关条款,不但没有公开道歉或声明,而且条款修改仍有很多语焉不详,消费者“受气”恐怕依旧难免。
第三,苹果在华惹上知识产权麻烦是缘于对中国市场的轻慢。
6月25日,旷日持久的苹果与深圳唯冠就ipad商标案终于达成和解协议,结果以苹果付出6000万美元的巨款,获得了ipad商标在中国内地的使用权。ipad中国商标权诉讼这边落幕,那边江苏雪豹又开始向苹果发起知识产权诉讼。
如果说,苹果屡屡在中国搞店大欺客,主要还是靠创新产品的吸引力才如此霸道,那么,“新ipad”已是一款缺乏新意的产品,未来苹果是否还会受到中国消费者“待见”,就只有“等着瞧”了。
在创新中引领或在因袭中衰亡
苹果的崛起,背后是无数曾经创新者的隐没。
曾经叱咤风云的全球移动通讯业龙头摩托罗拉,以70多岁的“高龄”被“年轻”的创新公司Google收购;长期占领世界手机业霸主地位的诺基亚,已无奈拱手将“头把交椅”让给后来者苹果,近期更传出在华将“瘦身度冬”的消息;曾以引领时尚著称的索尼爱立信,直接上了“2012年品牌消失榜”,新产品只有“SONY”的标识,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而曾经以创新技术独步全球的黑莓手机,也在苹果的强大创新攻势下,节节败退,巨额亏损导致被寄予厚望的黑莓10操作系统不得不推迟发布。
业内人士认为,显出“老态”的苹果,如果不拿出让世界眼前一亮的新产品、新技术,被赶超、被替代,甚至被遗忘,也只是时间问题。
实际上,以三星为代表的“安卓”阵营,对苹果已经步步紧逼,甚至在一些市场上已经超过苹果,成为真正的挑战者和强劲的对手。可以想见,市场上苹果一家独大的局面,难复存在。
同济大学管理学教授尤建新指出:“苹果以及别的创新企业兴衰的案例,对中国企业而言应该是很好的启示,核心技术的欠缺是危险的短板,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未来,企业创新力不足,将无法取得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