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举世震惊的丹佛影院枪击惨案在网络上有何反应呢?据报道,Facebook上首先出现了有关的报道。午餐时分,该枪击案图片显示在Facebook上,但不得不让人感叹,从Facebook上知晓人间悲剧还真不让人感到满意。
有资深教授经常为报纸写关于社交媒体的文章,她对媒体持大体支持的态度。但这还是不禁让人深省:社交媒体是否正与人间悲剧做交易?
自Facebook问世以来,许多人放弃了真实世界面对面的交流,但年轻人不可能完全相信对这种放弃所做的各种辩论。人们只是感到,要是没有Facebook,就不会和远方的朋友进行交流,人们也喜欢Facebook的即时通讯和视频。但自该枪击案发生后,Facebook却没有提供任何感情支持,到了午餐时分,大家不禁掉下了眼泪,并做了祈祷。
但朋友间(和在Facebook上你“喜欢”的匿名人士)的哀悼显得十分冷漠。正如有人喜欢焦糖玛奇朵,纵使星巴克“十分悲伤”又能意味着什么呢?那些评论根本无关痛痒。这些做法只显示赶潮流比合法的同情来的更有意义。一旦有事件上传到网上,每个人都争相参与其中,或分享、或标记“喜欢”、又或者做“恍然大悟”状,唯恐落后。网上公布的消息只表明了两项内容:冷漠和没有完全为枪击案本身感到悲伤。
诚然,枪击案的图片和现场描述的言辞十分真实,让人触目惊心。有些朋友也许还会青睐社交媒体,但至少在现在,社交媒体却只让人看到它的阴暗面。每每走进电梯,或是下班较早,总想有个人来联系问候自己或是家人,这会证明谁才是真正关心自己的人。
让人略感冷漠的是,即便在和朋友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若被批评是缺少对Facebook有依赖感的一代人,则会被划为“老一代”人。虽然在正常交谈,但各自却都在为寻找自在感而不得不努力。
现在对惨案受害者的祈祷都在Facebook上。有人在网络上分享了一张丝带照片。这就是利用社交媒体要求获得和给予支持的方式:标记“喜欢”和分享。
但实际上,这种方式根本不能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