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新浪首次公布社交广告收入 二季度微博贡献10%

   时间:2012-08-16 17:22:21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中国上海/2012年8月15日—服务于中国及全球华人社群的领先在线媒体公司新浪公司(NASDAQ GS: SINA)今日公布了截至2012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

今年第二季度,新浪微博广告营收超过1000万美元。这是新浪微博上线三周年来,首次对外公布社交广告收入。此外,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总数已超过3.68亿,继续保持着稳定增长。

微博商业化初见成效

今年第二季度,新浪整体收入为1.316亿美元,其中广告营收为1.031亿美元,同比增长12%。微博广告所占新浪广告收入的比例为10%,达到千万美元的规模。

今年4月,新浪推出微博品牌广告的展示广告系统。新系统基于社交和兴趣图谱推荐引擎,将品牌内容推荐给可能感兴趣的用户,从而让广告更具有针对性和相关性。与此对应的是,微博广告无论是在售卖形式还是展现方式上,都表现得更加社交化和多元化。目前,微博广告按CPM(千人成本)收费,每个用户看到的广告内容不完全相同,这就极大扩大了微博广告的承载量。

“从客户和广告机构的初步反应结果来看,新的微博广告系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新浪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曹国伟表示,社会化媒体广告在国内尚处于新生的发展阶段,预计需要一些时间来教育市场,新浪也需要时间来微调广告推荐引擎,积累用户数据。曹国伟指出,微博广告收入的增速会加快,这将帮助新浪提高下半年整体的广告业务收入增长率。

另据透露,新浪微博计划在第四季度推出自助广告系统,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此外,新浪微博年内还将建立支付系统、信用系统和数据挖掘系统等基础设施,但年内的商业化主要将来源于微博广告。

除了微博,视频广告也促进了新浪本季度广告收入的增长。今年第二季度,新浪来自视频广告的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26%。新浪预计,进入第三季度后,尽管整体广告市场仍然疲软,但在奥运会及微博广告的双重推动下,新浪的广告收入增长仍将加速。

成企业奥运营销重要平台

历次重大赛事,新浪都因为整体优势赢得了广告主的青睐。在刚刚落幕的伦敦奥运会期间,新浪同样是众多企业投放广告的首选,而微博是这些企业选择新浪的重要原因。

按照统计,截至伦敦奥运开幕时,共有20个行业的品牌广告主选择和新浪合作,奥运开赛后,不断有企业加入新浪奥运营销阵营。本次奥运会期间,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宝马、安利、可口可乐、保洁、东风日产、青啤等数十家品牌广告主在新浪投放奥运广告,其中很多是奥运赞助商和快消类广告客户。

借助微博平台,上述企业尝试了多种奥运广告形式,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宝马等企业尝试了“微博推广”广告,企业通过微博广告发布系统发布微博后,其粉丝在24小时之内首次登录微博就能看到相关信息,且刷新之后便会随微博信息流下沉。在移动互联网方面,三星等企业和微博手机客户端进行了相关合作。此外,在趣味性游戏“微博运动会”中,中国移动、招商银行等企业也进行广告植入,截止奥运会闭幕,共有1757万人次微博网友参与了该游戏,从而实现了企业品牌的大范围曝光。

活跃度提升为商业化加码

截止6月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达到3.68亿,比三月底的3.24亿增长了13.6%。更重要的是,新浪微博平均每日活跃用户(DAU)增长了21%,达到3650万。每日活跃用户人数占比从第一季度的9%上升到10%,这表明在用户增长的同时,有更多的用户提升了微博的登录和使用频率。

此外,新浪微博用户的使用时长也保持了高水平,大约为平均每日使用一小时。在伦敦奥运会期间,新浪微博网友保持着极高的活跃度,总计发布了近4亿条微博内容。第三方在线行为数据服务提供商Hitwise监测数据显示,伦敦奥运会期间,新浪微博占据国内四大门户微博PC端用户总停留时间的70.6%,同期新浪微博的用户访问量达到3.1亿次,比排名第二的微博高出55%。

为了推动微博用户的增长,提升用户活跃度,新浪微博年内计划推出一系列新的产品和功能。今年8月,“微吧”宣布全面上线,该产品的定位是基于主题的讨论交流社区,与微博平台实现了高度互补,有望提升用户粘性。此外,新版微博将于第三季度末期正式推出,该版本将彻底改变目前的个人资料页,并允许用户在私密圈子内分享内容及信息。

用户活跃度的持续提升,一方面体现出微博平台的社交价值,一方面也为微博商业化的成功增添了砝码。“今年仍将是微博投资的一年,预计今年不会产生显著的经营利润,微博商业化的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平台的规模。”曹国伟指出,希望通过持续的投资和努力,巩固新浪微博占据的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主导地位,并建立强大的生态系统,从而产生更高的回报。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