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PC鼻祖诞生记:始于1965年 险些流产

   时间:2012-08-29 17:22:44 来源:新浪科技作者:思远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导语:瑞典IT服务公司Pingdom今天撰文,全面回顾了现代PC的鼻祖——Programma 101的诞生过程。正是这款诞生于1965年设备,引领了波澜壮阔的PC热潮。

以下为文章全文:

大约50年前,意大利Olivetti公司的一个小团队想干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开发一台能放在办公桌上的电脑,供普通人使用。这台名叫Programma 101的设备,被很多人誉为全球首台个人电脑(PC)。

要理解Programma 101在1965年的意义有多么重大,首先必须了解当时的电脑是什么样子。别忘了,那可是将近50年前。那是大型机的时代,电脑的体积都跟冰箱差不多大,有的甚至能占满整个房间。只有少数精英可以使用。

上图左侧是IBM System/360 Model 30,1964年推出;右侧是IBM 1440 Data Processing System,1962年推出。当年,人们印象中的“电脑”就是这样的庞然大物。 

上图左侧是IBM System/360 Model 30,1964年推出;右侧是IBM 1440 Data Processing System,1962年推出。当年,人们印象中的“电脑”就是这样的庞然大物。

接下来,想象一下Olivetti推出这样一个产品后,会产生什么影响:

1 

那么,如此不可思议的转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理念成型

在1960年代早期,电脑不是给个人用的东西,多数人甚至碰都没碰过。

彼时,Olivetti正在与美国公司竞争,生产大型机。由于地处欧洲,他们似乎像是局外人,但的确取得了一些成功。

但时任该公司CEO的罗伯托·奥利维蒂(Roberto Olivetti)却想干点真正有革命意义的事情。他希望Olivetti能够生产一种更小、更廉价的电脑,让普通人也能使用,甚至能直接放在办公桌上。他希望创造一台个人台式电脑。

他把这个项目交给了皮尔·希奥尔西奥·佩罗托(Pier Giorgio Perotto)。这位Olivetti的工程师与一个4人组成的小团队开始克服各种技术障碍,希望创造出这样一款革命性的设备。

佩罗托(左下)和他的小团队(少一人) 

佩罗托(左下)和他的小团队(少一人)

这个想法很疯狂,也很有野心。佩罗托的团队甚至不知道有没有可能完成。当时的电脑使用的零部件都很庞大,所以要生产这种跟打字机差不多大的新设备,他们几乎要重新制作所有的零件。这种“以人为本”的电脑设计方式同样前所未有,并因此平添了几分挑战。

该项目于1962年启动。

艰巨挑战

这个团队要缩小的第一个零件就是内存。内存模块在1960年代初期非常庞大。如果Olivetti使用现成的技术,单是内存大概就会跟他们想象的整台电脑那么大。

所以,他们必须从头开发一种新的内存模块,大幅缩小体积。这并不容易,但他们还是开发了一种磁致伸缩延迟线内存,体积远小于当时的其他内存模块,跟今天的一块小型PC主板差不多大。

接下来就是存储器。他们怎么存储程序呢?必须要使用小巧实用的材料。团队想出了一个独创的方案,制作了带有两个磁条的卡片,可以直接插到机器里。每张卡片可以存储一个程序,有时也能存储两个。只要按一下按钮,即可启动。

2 

他们发明了这种可编程的磁卡。有了这种产品,任何人都可以向这台设备中输入预先编好的程序,而且只需几秒即可运行。这种模式沿用了数十年,包括后来的软盘都源于这一理念。

另外一个挑战则是易用性。为了让普通人也能学会,这台电脑的编程方式必须足够简单。

佩罗托的方法是开发一种简单的编程语言,类似于简化版的汇编语言,只包含一小组指令。Programma 101后来发售时配了一本薄薄的册子,教给新用户如何给这台机器编程。

外形设计同样是一大挑战。不仅要造型优雅、以人为本,还要符合人体工学原理。Olivetti的产品以设计著称(例如,他们曾经生产过非常漂亮的打字机),而Programma 101也不例外。团队请来了马里奥·贝里尼(Mario Bellini)参与设计。从工业设计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项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当时极具创意。贝里尼后来成为享誉世界的建筑师和设计师,所以,他们当时的确没选错人。

他们最终制作出一台配有底盘的电脑,体积略大于常规打字机。这台电脑很容易编程,还能通过磁卡存储和运行程序,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直接放到普通办公桌上。35公斤的重量,在当时看来简直是轻巧至极。

4 

Programma 101准备于1964年4月发布。全球首台个人电脑已经开发完成。

然而,厄运却渐渐逼近。

险些流产

你肯定认为Programma 101会所向披靡,这也正是Olivetti所希望的。不仅如此,时任公司CEO的奥利维蒂也很支持这个项目,甚至一手规划了最初的理念。

然而,到1964年春天,该公司却深陷财务困境。一家危机集团计划重组Olivetti,其中一项计划就是出售该公司的电子部门。这对Programma 101团队来说是一场灾难,他们即将被自己深爱的公司抛弃。

最终,通用电气紧急出手,于1965年买下了Olivetti的电子部门。佩罗托的团队不想让他们的努力工作毁在美国人手里,所以,他们耍了个小聪明。

为了避免被通用电气收购,他们将这个项目的归类从“电脑”改为“计算器”。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动,使得他们继续留在了Olivetti。通用电气收购了整个电子部门,独缺Programma 101团队。

不过,当时的情况仍然很尴尬。佩罗托的团队继续在意大利工作,但他们所在的办公楼却都属于通用电气——除了他们这间办公室。该团队把窗户涂上了颜色,防止通用电气的员工偷窥他们的工作。

可惜的是,彼时的奥利维蒂已经不再担任CEO,新的管理层对电脑知之甚少,显然也没有看到这个新发明的潜力。他们认为根本没有市场。

如果不是1964-65年的纽约世博会,Programma 101很可能将永不见天日。

      纽约世博

纽约世博会

 

纽约世博会

与很多公司一样,Olivetti也希望在世博会上向大众展示自己的最新产品。该公司展示了一款名为Logos 27的机械计算器,这是他们的重点。

Programma 101只能躲在灰暗的角落里。Olivetti的新管理层不认可这个项目,只是把它作为一款原型机,吸引一些眼球罢了。

当Programma 101于1965年10月在世博会上揭开神秘面纱时,它首次得以直面全世界的普通大众。在那个年代,它所产生的影响超出了多数人的预期。

在展示的过程中,Olivetti的解说员向观众们解释说,他现在可以计算一颗卫星的轨道。随后,它插入一个编好程序的磁卡,然后启动。过了几秒钟,电脑打印出了结果。现在的人或许会对此无动于衷,但50年前,这却让所有人都大开眼界。

反响空前热烈,消息迅速传了出去,很快,Programma 101就成了Olivetti的王牌。它立刻被移到了Olivetti展台的中心位置。人们都很惊讶:这么小的一个东西竟然能完成电脑的所有工作。有人甚至怀疑,它通过一根电线连接着隐藏起来的大型电脑。

媒体也对Programma 101竞相报道。《华尔街日报》和《商业周刊》都刊文介绍了这款产品,类似于《跟打字机一样大的台式电脑》这样的标题随处可见。

如此强烈的反响令一直对Programma 101不理不睬的管理层也无法无动于衷。不久,Olivetti就开始量产。就在世博会第一次亮相几个月后,便开始对外销售。

Programma 101 

Programma 101

商业成功

7 

Programma 101的售价约为3200美元。如果根据通货膨胀率换算成今天的价格,大概为2万美元。

听起来似乎很贵,但如果与1960年代的大型机相比,完全不值一提。光是租用一个月的大型机,恐怕也不止这个数。而在当时,最便宜的大型机也至少要10万美元。

Olivetti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并因此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他们共卖出了4万台Programma 101。

由于相对廉价,而且相对便携。Programma 101得到了广泛应用。即使当时的价位很难将其称作人人皆可使用的电脑,它仍然向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有趣的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至少购买了10台Programma 101,并在1969年的阿波罗11号登月计划中使用过它们。

9 

直到惠普1968年推出HP9100系列后,Programma 101才遭遇了真正的挑战。即便如此,惠普仍然深受Programma 101的启发。而且,由于采用了类似的架构和著名的磁卡设计,惠普还向Olivetti支付了90万美元专利费。

技术参数

以今天的标准来看,Programma 101绝对算不上性能卓越,但那毕竟是50年前,能够将这么多功能放到这么小的设备中已经是一大突破。

重量:35.5千克

功率:350瓦

显示器:无。该产品使用小型打印机和9厘米宽的纸卷输出结果。

内存:约240字节

存储器:磁卡。如果一张磁卡装不下,可以将程序分割存储在多个磁卡中。

CPU:无。那时还没有诞生微处理器,集成电路也尚未进入主流视野。所有的逻辑信息都通过晶体管、二极管、电阻器和电容器处理。

惊人成就

回想这一切,心中只剩惊讶:四五个人的小团队竟然彻底重构了电脑的使用体验,并由此开启了个人电脑的新时代。

谨以本文向Programma 101团队致敬。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
关闭
ITBear微信账号

微信扫一扫
加微信拉群
电动汽车群
科技数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