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电子商务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到淘宝网为代表的C2C时代开始兴盛。初时,淘宝年轻才俊,已初露锋芒。国内电商十年的风云变幻始终撼动不了淘宝先入为主的霸主地位。
“大跃进式”的双十一
双十一大促,经过淘宝三年的艰苦“抗战”,已然成为电商最具影响力的节日促销活动。有乐观的卖家看到了去年“双十一”火爆的场景,便也想分一杯羹。今年的双十一还未到,却已经做好了准备。据淘宝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的双十一,已有超过1万的卖家参加,是去年参与商家的4倍。
而基于现实因素考虑的海e家新闻发言人强慧则没有这么乐观,“这实则是大跃进式的促销。”想当年,大跃进、浮夸风,为了应对上级领导的检查,村里的干部常常把周围几十亩地里收割来的粮食全部集中放到一亩地里,造成“一亩地产量3万斤”的表面现象。
同理可得,正在热火朝天备战双十一的商家,正在制造这个“表面现象”。“双十一大促”实质是把商家前后二十天甚至几个月的正常销售提前到大促当天来,当日的流量、订单量和成交额自然较往日有大幅度的提升。
但,这样的促销之后呢?商家未来几月的短暂时光里,只剩门可罗雀的光景。
谁在哭,谁在笑?
每逢电商大促,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就比如此次即将到来的淘宝双十一。商家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加,所有活动中的商品都必须是全场五折。这其中的损失是淘宝来承担吗?当然不是。
其次,为了配合花大力气做的全场五折的牺牲,商家往往会在淘宝上重金购买广告位,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众所周知,淘宝上最著名的广告位有钻展和直通车。这部分广告费又是一笔不菲的支出。而这笔钱,不是别人,恰是淘宝收了。
再次,广告做了,流量来了,在当日的大促中很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成交量。但你又能保证消费者在你家的消费是在计划内的理性消费吗?若是计划外的感性消费,那么事后退货率必然也高。这部分的运费、包装费和人工费,全部都由卖家自己承担。而由无数卖家牺牲利益促成的好看的成交数据,最终又被淘宝拿走了。在这当中,卖家收获了什么呢?是不是花了重金却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还有,每逢淘宝促销活动,淘宝系统总会有现金红包发放给消费者。但这些发放给消费者的现金红包最终全部由卖家买单。即使消费者退货退款,这笔红包的费用卖家也是要当做现金来退还的。
然而不仅如此,淘宝还要向卖家收取5%的交易费。由淘宝发起并主导的双十一大促中,为什么只有合作双方的卖家来付出牺牲、承担损失,作为另一方的淘宝,怎么不把交易费用从5%降到4%甚至2.5%呢?
最后一点,不得不提。经过之前京东、苏宁易购等引起的815价格战,消费者对电商的促销活动已经打了防疫针。今年的双十一,消费者还会继续如往年一样冲动购物吗?真的会有预想中的交易额和满意度吗?即使有了,退货率会在保守的预估范围内吗?
双十一大促,中小电商参加,则赔本赚吆喝;不参加,则前后一个月流量、销售大幅度下滑。这样的现状往往令他们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而淘宝这种大平台则只坐收几万商家亏本而带来暴增销量的5%的收益。
双十一,到底是谁的双十一
不论是京东商城还是天猫的价格战,吃亏的不是平台,而是寄居在平台上的中小卖家。
试想想,为什么新冒出来的企业都死掉了,为什么在互联网中只有大企业没有小企业,为什么大平台发起的大力度促销却要小卖家来承担?
这无异于互联网的环境不好,土壤太差,中小企业还未开始发展,就被大企业搞死了。更让人心痛的是,中小企业辛辛苦苦牺牲自己换来的成交量,却还要向大平台缴纳取5%的交易费。双十一,是谁的双十一?种种迹象来看,双十一,只是大平台的双十一。
中小电商何去何从?
现在的网络消费者是被电商大企业惯坏了的一代。起初,市场前景并不光明的电商企业为把消费者吸引到线上来,往往打着消费者最关心的低价旗号,养成了消费者上网只图便宜的消费心理。现在,消费者上网买东西依旧为了几毛钱可以跟客服人员争得“面红耳赤”。但在线下,可以买LV,可以买爱马仕,可以吃鲍鱼。
一言以蔽之,上有大企业的搜刮,下有消费者的斤斤计较,在这样的互联网怪圈中,夹缝中的中小企业到底该何去何从?
而如淘宝类的大企业是否也该想想,还中小企业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中国的电商经济再往前迈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