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ra在2月13日宣布用户突破3亿,并且带着这3亿用户投入WebKit阵营,自家的Presto内核将会走入历史。Opera为什么选择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放弃自有内核?之前Opera的坚持自主研发一直被看作是企业的一个亮点,转变成一个壳方案公司对Opera意味着什么呢?
甩掉历史包袱,时机已经成熟
Presto长期在各种浏览器引擎评比中参数占优,被公认为一款轻量级,优化充分,速度快效率高的好内核。不过Presto是商业引擎,与开源的WebKit和经过谷歌加持的Chromium系列相比毫无推广上的优势。
近年来使用Presto的除Opera自己以外,只剩下任天堂NDS、Wii以及诺基亚770的内置网络浏览器。
任天堂已经在3DS中放弃了Opera浏览器合作,选用了日本本土企业开发的NetFront内核,它同时也是PSP的网络浏览器内核。至于诺基亚,早在S60开始普及时就没有Opera什么事了。所以Presto商业授权的历史包袱,现在已经被逐渐甩掉。
去年以来Opera已经在逐步削减自有内核OEM授权在营收中所占比重,2012Q4财报显示,移动OEM营收同比下降了89%,在总营收占比已经接近0%。
目前Opera将智能电视机顶盒的浏览器内置作为OEM的下一个大方向,尽管设备OEM总营收同比下降2%,不过授权收入同比增长了75%。
换内核不会导致用户流失
按照最新统计,Opera总用户突破3亿,从财报我们可以看出Opera现有产品线的用户分布,其中针对内核而言最重要的一个数字就是手机用户突破2.3亿,其中功能手机用户1.5亿。
Android和iOS平台的浏览器可以非常轻易地转换内核,倒不如说采用WebKit以后更新比现在要更加方便。而功能手机主要安装的Opera Mini本来就不支持现代网页标准,也无法获得升级,放任其停留在现有版本即可,这也就意味着一半的Opera用户根本不会受到换内核的影响,只是停止了对他们的技术支持。
对于另外一半用户,主动或被动更新可以让用户无缝升级到新版本,嵌入式设备的浏览器也可以通过升级固件的方式获得更新。
各种用户群中相对受影响最大的是桌面用户,但影响也很轻微。一部分无法自动升级的用户,随着开发者放弃对Presto内核的适配,未来用旧版访问这些网站也许会有错位。但Presto至今对HTML5和CSS3支持都很完整,因此这个错位只是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性。
按照这样的估计,除了一些Web开发者会因为不必安装Opera测试而卸掉以外,换内核不太可能导致用户流失。
新内核对最终用户必将是利大于弊的,尤其是在移动端收购SkyFire以后,可以期待iOS版Opera的表现将更占优势。不要忘记SkyFire最早上市的时候,是首款让iOS支持Flash浏览的浏览器,现在在国际市场也是独苗(国内可以用UC看Flash)。
壳公司Opera向黑客精神告别
现在Opera功能手机用户就是1.5亿,但2011年底Opera Mini月活跃用户就已经是1.4亿的水平。这显示出Opera现代浏览器的市场扩张遇到了瓶颈。
Opera的很多工程师原是黑客出身。鼠标手势、页面缩放、快速拨号、多标签浏览等功能不断被其他浏览器借用,但作为一家有着黑客精神的小公司,Opera没有为这些革新申请过专利。没有专利门槛的保护,Opera只有保持自身不断地创新,才能获得持续的增长。
Opera无条件放弃Presto,并没有要求WebKit的更新采纳自己的贡献,融合一部分自己的内核,其实意味着之前的这些创新都化作了沉没成本。
16年多以来,Opera一直作为一家独立的浏览器技术提供商顽强的生存下来,并在大公司加入竞争的前提下一直保持着自有内核的更新,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自有内核授权收入减少到只是象征性的水平,其存在意义也遭到内外不断的质疑。
Opera并不臃肿,百多人的工程师就足以决定全球3亿人用的浏览器长什么样,是一家完美的小公司。现在的财报其实已经足够养活所有员工前途无忧。但这次决定砍掉工程师们的长期心血,说明公司的天平已经从“改变世界”向“赚更多钱”倾斜。
Opera内部也期待通过本次内核切换,将解放出来的程序员们安排到改善浏览器用户体验的岗位上,“比如把老旧的书签和历史管理器装点一下,或者设计下一代的启动页面。”
也许Opera在中国的本地化运作会为如何做好一个“壳”公司提供有效的借鉴。中国的手机浏览器市场呈现过饱和竞争,比的更多是营销而不是技术。我之前也提到过,UC海豚QQ等竞争者已经把内核改良玩成了噱头,继续强调内核自主不说令人反感吧,起码也没有什么效果;而一款浏览器的最终表现不仅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机能和网络的制约,用户界面和体验的更新才是更加直观和见效快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