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谷歌推新一代Chromebook:Web未死,Chrome重生

   时间:2013-02-22 09:49:05 来源:PingWest中文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那些关于Web已死,未来App将主宰一切的论调可以歇歇了,那些认为Android应该下一步渗透到PC计算设备上的论调也可以歇歇了——就连Google自己恐怕都不这么认为。在逐渐淡化Android品牌的同时,Google正在不断强化其在PC端的另一个品牌——Chrome。从5年前的Chrome浏览器、4年前的Chrome OS到3年前的第一代Chromebook笔记本电脑,直到现在,从Google今天上午在旧金山发布的全新设计的Chromebook新一代笔记本Chrome Pixel,Google对Web未来的思考和基于Web的应用,已经形成了与Android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体系。Google自己正在导演一场关于全球最大的基于桌面app的移动平台Android,与基于Web的PC平台Chrome的“内部战争”。

当然,这款Chromebook Pixel还意味着另一件对Google极其有意义的事:它第一次对外证明了自己对硬件产品的工业设计能力。Chromebook Pixel是一款完全由Google自己设计的硬件设备,并不由任何品牌代工。Google称Pixel的 ppi 是目前笔记本中最高的,Gorilla Glass支持触屏,而且采用 3:2而 16:10的屏幕宽高比——比起在旧金山机场陈列的那些廉价的早期Chromebook实验品,以及PC厂商扎堆的“超极本”(Ultrabook)来说,这些设计简直是在重新定义我们所谓的笔记本电脑。

是的,它就是在重新定义笔记本电脑——我们都嫌这来得太晚了。从Google负责Chrome业务的高级副总裁Sundar Pichai在Chromebook Pixel发布会的演讲上,你可以总结出Google设计这款平板电脑的基本逻辑:

——在谈到为什么采用3:2而不是16:10的屏幕宽高比时,Sundar表示这是因为Chromebook是以Web体验为核心的,人们通过Web消费各种内容是在这款Chromebook Pixel上的主要行为,而3:2是以Web为核心呈现内容的最佳尺寸。

——Pichai还强调,这款设备是为“那些彻头彻尾生活在云端的用户”设计的。Chromebook Pixel与Google的云存储服务Google Drive紧密地结合在一起。Pixel用户可以免费享用3年的1TB Google云存储。

这两点意味着什么?众所周知,Chromebook的核心就是一个用来打开各种Web页面、内容和应用的Chrome浏览器,而Chrome浏览器与Google Drive云存储的整合,就是Google在PC和Web上的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

这意味着一款“面向高端的生活在云端用户”的Chromebook Pixel真正让笔记本电脑变成了另一件事:没有桌面应用、没有授权软件(某些软件公司的办公套件居然只能在一台机器上授权了),只有云和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WiFi+LTE)。这个计划在Google 2009年的时候就已经成型——只不过到现在它才做得接近完美。

哦,当然,这一切还得回到Web——无论云存储、无处不在的网络和彻底消失的桌面应用和授权软件,它们和它们的替代品最终都被呈现在以Chrome为核心的Web浏览器上。谁还敢说Web死了?

Google应该是认真的。Chromebook Pixel除了内置了Google自己的各种在线应用,如Gmail、Google地图和Google Docs之外,还重新设计了Chrome Web Store供用户下载不用安装在桌面上的云端和网络应用——这是一个从形式到逻辑都完全不一样的生态系统,完全基于Web的生态系统。

看上去这才是Google更希望看到的未来。我们报道了Android品牌正在Google内部被重新评估和淡化的趋势,但似乎Chrome正在走向前台了——Google并不介意Chrome变成一个独立的,象征着Google全部Web与云端储备的品牌。这是件有意思的事。

早在3年前,行将离任的微软前首席架构师Ray Ozzie (这是个先知一样的人物,所以离开微软了)曾经这么评价过竞争对手Google的两大资产Android和Chrome。他说Android是Google的现在,Google需要移动,需要用类似苹果的基于桌面和app生态系统与之竞争;而Chrome才是Google的未来——基于Web、浏览器和云端的未来。

看上去,Google正在验证Ozzie的判断。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