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发改委专家:既然短信收费 微信就应该收费

   时间:2013-03-27 10:43:53 来源:新华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精彩观点

史炜:没有收费模式,中国的互联网就不可能健康发展;没有收费模式,中国的增值业务将会变得一塌糊涂。

曾剑秋:对微信等OTT业务收不收费的问题是个伪命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存在永远的免费午餐吗?

陈金桥:企业恐惧收费思维定势欠科学,在充分考虑用户的接受程度后,如果收费能带来产品改善,产品质量得到持续提高,用户还一如继往地再用该项服务,收费有何不可以?

史炜:腾讯有4亿用户及其衍生出来的高盈利模式,说不敢收费,这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如果微信不该收费,那短信为什么要收费呢?

史炜:若颠覆性技术和应用被大众接受后,不能得到高利润回报,就不能算是成功的科技进步和颠覆性技术。

近日有关微信等OTT业务收费与否讨论在业界内外掀起了轩然大波。移动互联网对于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可与工业革命媲美,当前正处于含苞待放的初春阶段,人们对之寄托着无限梦想。本场争论凸现的根本问题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集体焦虑。为了避免重蹈历史覆辙,在产业崛起初始期,就如何发挥后发优势,找寻到科学合理的商业模式,逐渐建构起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等议题作深入探讨,无疑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在3月25日晚举行的趋势对话主题沙龙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产业研究室主任史炜、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曾剑秋、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金桥等专家一致认为,对OTT业务及其提供商收费是产业发展必然趋势,但如何收费应由市场自身解决。

从OTT与运营商之争谈起:OTT企业该不该向运营商交费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移动与腾讯之间的持续交锋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交锋焦点之一在于,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阵营应不应该向以腾讯为代表的OTT业务提供商阵营收费。从市场经济法则、电信运营商日益不堪重负现状、OTT企业壮大程度、海外同行先行实践等多个方面来看,OTT企业向电信运营商交费是件合情合理的事情。

我们知道,基础电信网络建设需要规模巨大资金投入,投资回收周期漫长、运营和维护成本庞大。三家电信运营商每年要为此花费上千亿元。但是QQ、微信、米聊业务运营企业无需自己建网,采用小流量长在线等策略,大量占用宝贵的无线网络信令资源,造成国内运营商网络的拥塞甚至阻断。很多热点地区的用户,无法正常拨打电话、收发短信,也无法上网使用其他第三方互联网应用,严重侵犯了消费者依法享有的通信权益,导致大量用户投诉。如果长期免费占用大量的基础电信服务,试必会严重影响我国基础电信网络的有效投资成本回收,并危害到电信普遍服务能力的提供,影响电信行业的经济安全,严重损害市场公平竞争原则。

再者,4亿微信用户让电信运营商不堪重负。通信界一位知名专家曾这样形容:“微信有如在高速公路上免费行驶的超载大卡车。”一位运营商内部人士透露,目前移动即时通信产品只使用了移动通信网络的10%流量,却挤占多达60%的信令,而所有政府、银行获得的专线带宽才仅占据所有网络资源的15%。微信免费占用大量无线信道资源,随着用户频繁、大规模移动,其频繁的信令交互会造成网络拥塞,影响基础通信网络安全运营。如,日本NTT DOCOMO、英国O2、美国AT&T的网络都曾因蜂拥而至的数据流量而瘫痪。国内虽然尚未出现类似现象,但随着微信用户不断上量级,若还按目前模式运行,事故的发生只不过是或早或晚的事。确实,面对上几亿的这么大规模的客户群体, “谁学雷锋谁就会等着饿死”真的不是危人耸听。

第三,OTT企业已经逐渐壮大起来,付一点点网络使用费不会成为其负担。据腾讯3月20日发布的2012年全年财报显示,净利润达123.32亿元,日赚超过3000万元。而2012年中国联通的净利润不到80亿元。史炜替腾讯做了一道简单算术题:微信注册用户已经突破4亿,若向一个用户一个月收1元,一年总收入可达48亿;若按263邮箱收费模式,一个月向一个用户收5元,一年总收入可达240亿。这比中国联通一年的利润还高几倍。他特别强调,这恰恰是颠覆性技术驱动的产业在这个阶段的高利润回报,若颠覆性技术和应用被大众接受后,不能得到高利润回报,就不能算是成功的科技进步和颠覆性技术。

第四,海外同行先行实践也证明,对OTT业务提供商收费是可行的。如,欧洲运营商向Skype这样的VoIP业务收取额外费用,一般为每月10欧元至15欧元。今年2月,谷歌公司与法国电信达成协议将补偿法国电信的网络建设费用。韩国通信委员会根据该国电信运营商的提议,正在组织针对Kakacall业务(类似微信)运营企业收取额外费用。俄罗斯运营商M 对Skype收取额外费用……

谈到电信运营商应如何向OTT企业收费时,史炜解释,微信是腾讯提供的一项嫁接在电信运营商网络上的增值服务。随着技术革命性演进,腾讯原先与电信运营商签定的租用光纤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现在在一根有限的光纤内可以传输海量数据,从而拓展了业务增值空间,这个贡献是电信运营商创造的新技术作出的;另一方面,增值服务提供商创造的应用与技术也给电信运营商带来了数据流量的充分使用。在这个时候会形成新的契约价格,OTT业务提供商与电信运营商通过公开的市场谈判可以去促成。没有收费模式,中国的互联网就不可能健康发展;没有收费模式,中国的增值业务将会变得一塌糊涂。

腾讯能不能向微信用户收费

电信运营商向OTT企业收费是合情合理的,那么OTT企业又能不能向自己提供的应用收费呢?这是本次交锋中的另一个焦点,专家们对分别作了回答并提出了实施策略。

曾剑秋表示,对微信等OTT业务收不收费的问题是个伪命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存在永远的免费午餐吗?不收费依据不足,但怎么收费需要讨论。他提出,可以学习QQ生存之道——对普通用户不收费,基础服务不收费,增值业务收费。

陈金桥认为,企业恐惧收费思维定势欠科学,在充分考虑用户的接受程度后,如果收费能带来产品改善,产品质量得到持续提高,用户还一如继往地再用该项服务,收费有何不可以?三大基础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应保持密切接触,共同探讨科学且有效的商业模式,如可以是基础流量包加功能包的形式;也可以是基础服务不收费,视频通话、不设限建组群等高级服务收费等方式……

史炜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提出,腾讯有4亿用户及其衍生出来的高盈利模式,说不敢收费,这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如果微信不该收费,那短信为什么要收费呢?这是个简单的经济学常识。既然短信收费,微信就应该收费,只不过用什么样的方式收费,如计费和资费标准的确定,OTT业务提供商与电信运营商之间如何合理分成。今年2月1日起香港运营商开始向微信用户收费。腾讯为什么不可以呢?

别让免费之殇再毁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是步传统互联网后尘而生的,在发展思路上受后者的影响颇深。传统互联网在诞生初期有过波折,深层次原因有多种,但免费模式可能是最主要原因之一。免费是传统互联网发展初期所普遍采用的策略。免费虽然为各家网站带来了流量、人气、眼球,但等产业步入到一定阶段后,却又差点害死了互联网产业。世纪之交,全球“新经济”经历的大喜大悲的惨重教训,我们至今应该还记忆犹新吧。由于免费商业模式泛滥,网络经济危机全面爆发。纳股“高台跳水”一落千丈。在这场股市的震荡中,500多家带有高科技印记的企业共凭空损失2.1万亿美元,其中原来最受欢迎的20支热门股票跌得最惨,跌幅达到50%。纳斯达克市场的震荡迅速波及了欧洲、亚洲、澳洲等地的金融市场,各地股票指数也同步起伏。大批企业摧枯拉朽般破产倒下。当时,在国内,若不是横空出世的移动梦网这个救星及时出现,今天的门户大佬也许现在还不知道在哪里。而移动梦网最成功之处则是收费商业模式,即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按贡献分成。

中国博客网的最新动态也生动地说明了无限制的免费是有欠缺的。该网站自2002年11月18日开通,成立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功能强大、不断趋于完美的多元化博客平台。2005年有媒体曾报道其商业模式匮乏。3月24日,中国博客网宣布,从2013年3月31日起将清除所有免费用户全部数据。在发给客服的邮件中,这家公司表示,在投入了1500万美金之后,我们发现无法再为海量用户提供稳定的博客服务,无奈之下只能优先保证付费用户权益。

不难看出,免费策略在产业发展的某个阶段某个范围内,可能具有一定合理性,但长期普遍使用会严重损害产业健康,最终任何一方都得不到好处,即使是作为信息消费者的用户也概莫能外。

遗憾的是,当前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模式与传统互联网最初阶段有着相似的倾向。历史似乎在重复。

我们再次看到,有如互联网时代,迷信眼球经济的仍大有人在:只要把用户做大,占住上网入口,不愁赚不到钱。

由于步入眼球经济误区,尽管微利甚至无利可图,尽管自身在某个领域并不擅长,一些企业还是争相大把大把地砸钱,用来开发浏览器,用来生产互联网手机,用来开发应用。

这样就导致种种问题涌现——进入行业门槛变高,中小企业玩不起也输不起,大多数创业者几年下来碰得头破血流;企业投入大,上亿的资金投进去了,也不见有成效,有的竟变成了水漂;即使用户规模上去了,也没有收获……

如某家注册用户超过1000万,日活跃用户200万,已获4000万美元B轮融资,估值上亿美元的企业,从去年以来,它如何盈利的问题一直牵动着业界的神经。其创始人曾很自信地对媒体表示:自己还没想清楚将来怎么去盈利,甚至未来两三年都不考虑。互联网行业用户是最重要的,我还没有碰到哪个公司用户在手,完成竞争之后赚不到钱。

试问,有眼球无商业模式的移动互联网能走多远?

当前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正处在发展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虽然电信运营商与OTT业务提供商在基因在商业模式上都不同,但亚当 斯密的分工合作理论在今天仍然有效。水平融合与垂直整合,大而全与小而新各有优劣。当两者同处在一个产业链条上时,引导移动互联网持续健康长久发展应是各方共同心愿。唯有面向未来,取其之长,补其之短,携手同行。合作才能共赢,互利才能互惠。只要上下游各方拿出诚意,理性地坐下来好好谈谈,不怕中国特色的合作机制找不到,也不惧孕育不出健康的商业模式。重构信息社会的商业逻辑,这也正是当今业界第一要务。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
关闭
ITBear微信账号

微信扫一扫
加微信拉群
电动汽车群
科技数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