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永远只中二等奖 详解诈骗短信背后的博弈

   时间:2013-12-04 18:17:34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当收到类似“恭喜你被×××抽中二等奖”、“爸,我在外嫖娼被抓,速汇5万元保释费到×××”“您的电子密码器即将过期,请及时升级”这些诈骗短信时,很多人会感到迷惑,“明明此类骗局已经被媒体和警方多次报道和提醒,但为什么依旧会有人上当?骗子的诈骗手段就不能有点创新吗?小编从双方心理角度出发,揭密诈骗短信背后,为用户揭开诈骗短信背后的心理博弈。

营销式筛选小额奖金诈骗短信 成功率高居不下

今年4月,仅一起因我是歌手综艺节目中奖的短信而受骗有人数达100余人,涉案金额高达200余万元,且多为二等奖或者三等奖。实际上,媒体对于这类诈骗的关注度也持续不减,但受害人数依旧持续攀升。虽然这些短信明眼人一看就是诈骗短信,但从心理营销看来,这是犯罪分子典型的营销筛选式手段作案,同时也利用了受害者偏向小额中奖的心理。

所谓营销式筛选,即从众多用户中筛选出成功概率最高的人群。与传统尼日利亚王子骗局略显不同的是,这些诈骗短信都要通过手机充值卡才能完成短信的发送,如果一次发送不能锁定对象,就会增加更多成本。比如,犯罪分子发送了200万条诈骗短信,如果使用新鲜、逼真的短信内容,收到的短信回复就会增加,但这些回复并不一定全部都是真正的受害者,无形之中就增加了诈骗成本;如果使用简单、常用的诈骗短信内容,锁定一定能被骗的受害者,也就筛选出了受骗概率最大的人群。

另一方面,从用户角度来看,相比于一等奖的巨额奖金,二等奖与三等奖的奖金数额看上去更“真实”,更容易让用户接受。也正是从自身成本与受害者心理出发,这些看似简单、不可信的诈骗短信成为诈骗犯常用的技俩。安全专家表示,对于防范心理较弱的人,手机安全软件的拦截骚扰功能能起到不错的提醒作用。比如当用户看到一条中奖短信被360手机卫士拦截时,自然会对此多加小心。

突破用户心理防线 用隐私俘获受害者认同

曾有这样的诈骗案例,受害者收到一条关于航班延误的诈骗短信,虽然他也曾对短信内容产生了怀疑,但由于短信内容里关于受害人航班信息全部正确,受害人最终还是按照短信内容操作从而被骗。

心理学家表示,直接报出用户相关信息的短信极容易让用户上当受骗。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叫心理认同感。通常情况下,用户任何交易信息都只有自己与卖家知道,因而用户一旦收到类似的诈骗短信后就会轻易的相信,极容易上当受骗,被骗率也极高。以上海市为例,仅3、4两个月时间,因隐私泄露而被诈骗的案件就达40起,涉案总值达60余万元。

实际上,这些骗子所获取的用户信息更多是通过地下个人信息买卖得来,因而用户在接到类似诈骗短信时不应该单纯依靠短信涉及到个人信息就相信,需自己亲自打电话确认,同时,当遇到已经被360手机卫士拦截过的诈骗短信,更要提高警惕,不能以身试险。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