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一位年轻人给胡适写信,信中提出几个问题:“国家是否有救,救的方法为何?国家前途是否绝望,若有,希望在哪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年轻人关心的多是国家的命运。
再聆听一下现在年轻人谈论些什么,大多数集中在买房、买车、高薪工作等话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对此现象有个解释,称其为“中产阶级焦虑症”。这些被物质绑架的年轻人是不是“中产阶级”我们无从知晓,但是他们言谈中的焦虑透过言语表露无遗。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为物质焦虑,必定会因为物质而开心。近日发布的《中国年轻人快乐心态报告》就是最好的证明。这篇报告源自一个名为“中国年轻人快乐心态”的研究。线上由土豆网发起,共计21万网友参与快乐调查。线下中国社科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采用了随机抽样配对调查的方式,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南京6个城市360组典型的中国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或者伴侣进行了调查。报告显示多数年轻人觉得改善家里物质条件是最快乐的事,1/3的调查对象认为家人也会因为物质而感到快乐。
钱,真的能买到快乐吗?
尽管很多年轻人嘴上说“金钱是买不到幸福的。”但转过头就为能拥有LV的包包,iPhone、iPad、或者去巴黎旅行而感到高兴。这与《中国年轻人快乐心态报告》是吻合的。报告指出绝大多数年轻人会感到快乐是因为通过努力奋斗而改变了家庭条件。这项快乐程度分数为8.1(满分10分)。其他三项最能让年轻人感到快乐的事情分别是:别人陪我做喜欢的事情(8.1分)、做好自己的事不让别人操心(8.0分)、别人告诉我他爱我(7.9分)。报告总结年轻人的快乐,是一种自我满足。
接受调查的年轻人同样认为物质能给家人带来快乐。《中国年轻人快乐心态报告》显示34%的年轻人认为送给家人礼物可以带来快乐,32%的年轻人希望通过全家旅行带来快乐,21.6%的年轻人认为家庭条件变好了家人就会快乐。但实际情况却南辕北辙。超过66.8%的家人不认为得到礼物就能快乐,旅行并不能让61.9%的家人感到快乐,76.1%的家人并不认为奋斗一定让他们获得快乐。
可见,物质并不能让家人感到快乐。
一线城市快乐认知反差大,没时间陪家人是主因
物质不能让家人感到快乐,那如何才能让家人高兴呢?《中国年轻人快乐心态报告》的数据表明,年轻人的陪伴更能引起家人快乐幸福的感觉。此次调查列出了最能令家人快乐的6件事,分别是:聊天、对家人表达关心、不用家人操心、帮忙做事、吃饭、一起做喜欢的事情。这些事情与物质都无关,只要平时抽出时间陪陪家人就能让他们快乐。但多数年轻人却无法做到。调查的年轻人中近一半的人每天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2小时,其中不超过1小时的又占了4成。
无法陪伴家人,造成了年轻人与家人对于快乐的认知反差极大。此次调查的6座城市当中,一线城市年轻人对家人快乐程度认知反差度普遍高于二线城市。其中广州高达90%,。上海紧随其后,达到85%。二线城市中西安最高,认知反差度为78%,比北京还要高出11%。此次调查反映出城市越繁华,年轻人的快乐认知反差度就高,而且已经由一线城市开始向二线城市蔓延。
个人的快乐与家人快乐其实并不矛盾,年轻人只要在奋斗之余,抽出30分钟的时间,陪家人聊聊天、吃顿饭、适时表达你对家人的关心,那么自己和家人都能获得快乐。
转自微信公众帐号:网络视听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