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的暖冬里,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又是VC/PE投资人中最坚定的乐观者。
在他看来,尽管A股市场新股发行全年关闭,但2013年国内VC/PE界并不沉寂。由于市场要素在经济生活和资源配置中逐渐起到决定性作用,与产业共生的VC/PE行业正渐入佳境,走进新一轮的黄金发展周期。
过去的一年中,沈南鹏所带领的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持续活跃在本土创投市场, 频频下注于科技、传媒、医疗健康、消费品、服务,以及新能源、清洁技术、先进制造等领域,在如互联网和消费行业交汇与渗透的地带包括互联网金融和O2O领域,扮演着关键的资本助推角色。
同时,在2013年,看书网、博雅互动、500彩票网等多个投资项目的上市或退出表现不俗,而其已经上市的项目唯品会和奇虎360更不断创造市值新高,红杉资本成为本年度退出表现最具亮点的机构之一。
沈南鹏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指出,红杉中国将继续选择高速成长,同时具有市场化竞争格局的行业进行投资布局。其中,消费互联网、企业级应用和“互联网化”的传统消费及服务行业为红杉中国重点看好之列。
《21世纪》:您认为VC/PE的“黄金十年”来临,这一“黄金时代”的前提环境或条件是什么?会呈现出怎样的趋势和特色?
沈南鹏:VC/PE发展的新机遇源于未来市场在经济生活和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我们期待更多产业准入门槛的降低,更多领域成为全市场化的竞争性行业,其中的领先企业在产品和服务上的差异化及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在竞争中不断提升,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可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提升其资产回报率。这是成功的投资基金产生优异回报的产业基础。
《21世纪》:基于产业链的纵向资产重构正在发生。在此大资管的背景下,VC/PE机构的机遇何在,同时应该朝什么方向调整自身角色?
沈南鹏:基于产业链的纵向资产重构,VC/PE机构的专业化愈显重要,这种专业化的基本表现是对行业的深度剖析和前瞻性,并因此产生对相关行业投资举一反三的效果,进而真正培养出对被投企业的增值服务能力,体现出有“智慧”有“资源”的资本特征,从而在投资行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专业化也意味着严谨周密的投资审慎调查过程,驾驭复杂投资交易结构的能力和基金整体的风控管理能力,这些专业性当然都需要时间和实战的积累。
另外,大资管时代更丰富的金融工具,比如收购的杠杆融资,也对投资结构的安排提供了更多选项。
《21世纪》:红杉投资布局最核心的逻辑和策略分别是什么?从横向看,红杉中国所专注的TMT、消费品和现代服务业、健康产业、能源环保四大领域,在2014年将各自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红杉又将如何配置各战场的资源?
沈南鹏:红杉中国选择那些高速成长同时具有市场化竞争格局的行业进行重点投资布局,这四个行业从我们成立以来一直是我们的核心投资领域。
以消费互联网代表的信息科技行业是中国经济过去几年的一大亮点,市场化程度极高,不少领域的产业环境,从人才到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度不亚于硅谷,并产生了可观的资本效率,良性循环已经出现。
未来除了消费互联网外,我们看好以云计算、SaaS和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企业级应用。虽然目前看来规模还比较小,但刚性需求会引领产业的高速成长,其发展逻辑和消费互联网是一样的。
同时,互联网和传统消费产品和服务业的结合,对后者提升效率及更好服务用户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O2O就是一个好的实例。这类“互联网化”的消费公司值得关注。
《21世纪》:您谈到互联网思维在传统行业的延展,其中互联网金融是典型之一。为什么看好这个领域?红杉所投资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具有哪些共性和产业关联?
沈南鹏:红杉从三年前就开始关注和投资互联网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其实是(金融)消费行业和互联网结合的一个典范,金融本身的“虚拟”特性决定了它和互联网的天然匹配。
一方面,金融服务企业运用互联网获取客户和提升服务客户的能力,另一方面,新平台型服务企业产生,后者通过新金融产品的开发,满足客户的需求盲点,并且可以延伸到传统金融产品难以覆盖的客户,比如对“屌丝”客户的服务。
《21世纪》:您如何看待IPO重启带来的机会?创业板可能出现的规则调整将会怎样影响机构的退出选择?
沈南鹏:尽管A股市场新股发行全年关闭,但2013年是国内VC/PE界投资退出非常活跃的一年。可以看到,在境外的中国香港和美国市场,尤其是下半年,新股发行数量相当可观。
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收购兼并提供了新的退出渠道,互联网和媒体行业的这类交易相对活跃,医疗健康和消费行业的案例也不少。这是国内退出机制成熟的一个标志,今后这样的状况应该会继续。
对投资基金而言,现在关注的要点是投到“好”公司,而不是局限在上市的细节要求和上市时点的判断上;而且,部分有很好“卡位”的公司,其收购价值并不完全由其销售或利润状况决定。这种投资观念在成熟市场如欧美已是行业的基本方法论。(编辑 段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