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词“屌丝”的流行速度超乎想像,这背后更多的是年轻人的自嘲,透着一股幽怨不快乐的气息。同样,大行其道的还有累觉不爱(“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缩略语)、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缩略语)等词语。透过这些流行词语不难发现,现在的年轻人感觉“累”“人生艰难”。处于青春年少最好的年龄段,为什么这么多人却无法获得快乐?
“史上更难就业季”,很难让人开心
这个现象西班牙《世界报》解释说:“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但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像中年人那样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世界报》说的也对,也不对。不对的地方在于,中国的年轻人可能从上大学开始就要开始为“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了。比如,2013年高考结束后最轰动的一条消息应该是一位13岁的男生考上清华的消息了。这名被称为“神童”“状元”的13岁清华新生却表示毕业后不愿意留在北京,因为“这里生活成本很高”!不管是不是名牌大学生,都能明显感受到经济方面的压力。这与大学生就业严峻有很大关系。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就业情况非常不乐观,2013年也被封为“史上最难就业年”。然而,2014年继“史上最难”之后,再创“史上更难就业季”。2014年预计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727万人,比“最难年”还要多出28万人。面对“毕业即失业”的状况,中国的年轻人很难开心得起来。
城市成本高,想说快乐不容易
13岁清华新生因为担心北京生活成本太高,而选择放弃北京。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物价到底有多高?先看看大伙儿都关注的房价问题。别说买房,单说租房。截至到2013年10月,北京房租已经连续上涨52个月,月涨10%。有网友算过一笔帐,假设在北京税前月薪1万,税后能拿到7454.3元,租房3000元(三、四环附近,一室一厅全配),水、电、煤气、宽带、有线电视、卫生费300元,交通费200元,吃饭1500元、日用品100元,每月仅剩2354.3元。这种情况不算买房还房贷、与朋友出去玩、旅行、给父母生活费、医药费等支出。这就是北京的生活成本。法新社12月5日报道称北京生活成本从亚洲第五跃居为第二,仅次于东京,上海排名第四。一线城市生活成本居高不下,这种趋势已经蔓延至中国二三线城市。
城市经济压力如此之大,难怪年轻人不会感到开心了。近日发布的《中国年轻人快乐心态报告》也反应了类似的问题。该报告是由中国社科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与土豆网联合发起的,调查内容包括了年轻人对于快乐的认知与家人实际快乐程度的落差。根据报告显示,一线城市年轻人与家人快乐程度认知反差度最大。广州高达90%,上海85%。二线城市紧随其后,西安高达78%,比北京还高出11%。这次调查显示出现代年轻人对家人(包括父母、伴侣)无法准确了解其是否快乐。
哈佛“幸福”选修课,带你找到快乐办法
年轻人自己不快乐,为什么连家人是否快乐也无法体会到呢?哈佛大学名为“幸福”的选修课或许能提供答案(欢乐:感到幸福或满意,来自百度百科)。这个选修课报名的人数超过了哈佛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教授选修课的老师叫泰勒·本-沙哈尔。泰勒·本-沙哈尔认为年轻人不快乐的根本原因是“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他给学生如下几条“幸福”建议:1. 多和朋友们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缠身,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信号,最有可能为你带来幸福。2. 表达感激。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的。它们都是你回味无穷的礼物。记录他人的点滴恩惠,始终保持感恩之心。
《中国年轻人快乐心态报告》的调查数据也显示了相同的事情。近1/3的年轻人会通过物质形式希望给家人带来快乐。但是收效甚微。与物质改善相比,父母和伴侣更愿意年轻人多陪陪自己。聊天能让48.1%的家人感到快乐,一句关心的话语能让45.3%的家人觉得快乐。44.4%的家人认为一起做喜欢的事情可以带来快乐。41.7%的家人只要一起吃饭就能产生快乐。
年轻人想要快乐,记住哈佛老师泰勒·本-沙哈尔的话,不要把物质与财富放在快乐之上。想要带给家人快乐,就依照《中国年轻人快乐心态报告》,多抽出时间陪陪家人,哪怕只有一顿饭的时间也能让家人感到快乐。
转自微信公众帐号:互联网那点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