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微信发明者自曝曾找过雷军 专利已秘密转让腾讯

   时间:2014-03-19 10:38:27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确实是Facebook 以190亿美金收购WhatsApp这件事让我想说出这个历史故事。”北京时间3月15日晚,上海,身为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MBA学生的赵建文给记者讲述了一个与成功、财富擦肩而过的失落故事。

如今在全球炙手可热的微信 、WhatsApp、Line、KIK,都用到一种基于通讯录的移动即时通讯应用的根本性技术基础,而此人早在2006年就发明了这个技术,并向中国知识产权局申请了专利《一种基于或囊括手机电话本的即时通讯方法和系统》。但是,这个专利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的机遇。

“老实说,这几年我每次看到WhatsApp用户超过几亿,Line用户超过几亿,包括后来WhatsApp日活跃用户超过Facebook,我的心都像刀在割一样痛。”赵建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你知道创业者在中国有多难吗?我当时曾四处找投资想根据这一技术基础创业,但他们认为我只是一个做技术的,不可能成事。”

一份八年前的专利

3月10日当记者在全球职业社交网络LinkedIn 注意到赵建文时,他的LinkedIn简历介绍是:“WeChat/Line/WhatsApp Inventor(CN 101155324)”,即“WeChat/Line/WhatsApp的发明者”。

记者通过谷歌 专利搜索找到了赵建文专利全文《一种基于或囊括手机电话本的即时通讯方法和系统》:“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或囊括手机电话本的即时通讯方法和系统,享受即时通讯的诸多好处,在通讯中提高时效,节省费用。其技术方案为:通过客户端将用户的手机号、手机标识信息同步至服务器,并以两者的对应关系在服务器端建立用户基本信息表,用作用户注册以及允许用户是否合法登录的依据。将手机电话本导入客户端数据存储单元,或建立起二者的映射关系,使电话本成为即时通讯联系人列表。即时通讯系统中的联系人基于电话本中的用户并进行转化,以手机号或与手机号对应的生成ID为即时通讯ID,用户之间通过手机号码进行关联。本发明可将用户状态通知给电话本联系人。用户基于≥2.5G的无线网络即时通讯。本发明应用于移动通信领域。”

专利适用技术领域则为:“本发明涉及一种即时通讯方法和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或囊括手机电话本的即时通讯方法和系统。”

记者发现该专利申请时间是在2006年9月28日,公开于2008年4月2日,编号为“CN 101155324 B”。

让人惊讶的是,本报记者还发现该专利下面的“Legal Events”(法律事件)项目显示:该专利曾有过一次转让行为。转让方为赵建文,专利新拥有者则是“腾讯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转让时间发生在“2012年4月4日”。

18日记者搜索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检索到了这一专利的申请号为“200610116632.X”,而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到本报记者询问《一种基于或囊括手机电话本的即时通讯方法和系统》专利是否有过转让历史时回答:“2012年有过一次转让,目前该专利的拥有者是‘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也就是说,目前已经不是赵建文而是腾讯拥有专利《一种基于或囊括手机电话本的即时通讯方法和系统》。不过,当记者向赵建文询问2012年该专利的实际转让价格时,赵建文表示:“有合同约定,不能向第三方透露。”

根据本报记者检索维基百科等资料:类似基于通讯录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应该以2009年2月雅虎前员工上线WhatsApp为标志,WhatsApp最初产品形态已不可考,但一开始这个产品并没有引起轰动。

随后2010年10月,位于加拿大的KIK在苹果App Store上线,注册用户15天就突破100万,之后KIK迅速融资800万美金,引起全世界关注。加拿大的KIK至少让全世界注意到两点:一是其恐怖的发展速度;二是其展露出的将取代短信的革命性意义。就此WhatsApp和KIK成为两个“火种”,此后全球模仿者纷纷出现,一度被称为“KIK类应用现象。”

这些随后出现的基于通讯录的移动即时通讯应用名单包括:2010年12月小米发布米聊;2011年1月腾讯发布微信。国外方面,2011年Line在日本出现,2011年1月香港TalkBox发布。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TalkBox是这类应用中第一个启用了“按住说话”功能的产品,相当于一个带语音的KIK,现在这一功能已可以在许多类似应用中看到。

按照赵建文说法,《一种基于或囊括手机电话本的即时通讯方法和系统》是目前全球类似WhatsApp、微信、Line、TalkBox包括加拿大的KIK应用的技术基础,这份专利申请和公开的时间比上述应用都要早。

“所以无论WhatsApp还是KIK只是在不断重复我的专利,”赵建文称,“我不确定他们是否知道我专利的存在,但这些产品仅仅是把我专利实现的一个个案例。”

曾找过小米雷军

“这个技术当然是独家,”18日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游云庭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我不能说赵建文是最早发明这项技术的人,但知识产权审核人员在现有历史文献中没有找到比这更早的专利发明和申请。”

据赵建文陈述,其2005年离开九城时曾萌发创业想法,当时他是九城无线技术的一个Leader,负责游戏平台的短信/彩信增值服务。

“离开九城,我原来是想迎着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契机,推出一个针对外国人来中国的产品,后来被一个朋友纠正:第一这个项目市场空间不大,第二没有利用到我自己的核心经验。”赵建文称,随后他开始萌发基于通讯录的移动即时通讯产品想法。

“这里的难点是如何实现,”赵建文称,“因为原来发短信是基于通讯录,而即时通讯短信是基于IP技术,这就要求发送方和接收方要通过IP网络注册和登录,这是一个前提。想到一整套技术方案和用户使用场景用了我一定时间。”

赵建文指出其在2006年的这份专利中已涉及5个前瞻性内容:包括一、注册过程通过短信验证码进行,或后端直接发送短信验证码到服务器端;二、通过通讯录进行好友(熟人)匹配/推荐;三、展示好友状态(WhatsApp已使用“状态”);四、基于2.5G以上的IP消息发送并有多媒体消息扩展性;五、可以设置和分享个性的信息,包括昵称、签名和个人主页(类似朋友圈)。

不过,赵建文在寻找投资商上屡屡碰壁,原因是投资商认为:第一这个技术如何实现的想法一旦被人发现,很容易就会被复制;第二、大公司发现后会迅速复制并把产品做大;第三、这项技术会革短信的命,牵涉到运营商;第四、中国压根就没有专利,通过专利不可能构成竞争壁垒。

“还有一点是,他们认为我的知识结构就是技术,没有做市场的经验。”赵建文说,“这就是我之后去了盛大又去优酷土豆的原因。”赵建文目前在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读MBA。“这件事一直成为我的心病,”他说:“我读MBA也是为更利于我未来的创业能被接受。”

据赵建文透露,在其与腾讯接触前,还曾通过朋友介绍联系过小米、雷军和周鸿祎等。“当时小米内部开了好几次会,”赵建文称,“但小米知识产权律师暂时不建议花钱购买专利。”

赵建文没有见到雷军,据说雷军当时正在美国,他也没有见到周鸿祎,周鸿祎也正好身在美国。他猜测:“小米想法可能是即时通讯领域,腾讯作为一个巨头是绕不开的,米聊以后发展应该不会是即时通讯,而是一个社交网络;第二、小米当时似乎更担心专利未来会落入哪家公司,也更担心假如遭到起诉公司最大损失会是什么,但按国内专利起诉先例,损失很轻微,这可能是小米律师建议不予购买的主因。”

腾讯的秘密专利转让

据赵建文透露,最初他去找这些公司目的不是想转让专利,而是想打这些公司(指起诉侵权),得到的回复是“并不害怕我动用法律程序”。

与此同时,他联系美国WhatsApp等相关公司石沉大海一样。事实上,据记者了解,在中国申请的专利不是在全球有效。

而在这些公司中,腾讯不仅表达了对这份专利的欣赏和认可,还显示出了最强烈的收购意向。

“实际上我当时面临的情况是:即使我动用法律程序,最多可能得到赔偿100万元人民币;第二、取证很难,因为必须知道对方公司的产品客户端源代码;第三、这些公司可能反过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诉我的专利无效。”赵建文称,这是他最后选择进行专利转让的原因。

“但老实说,这几年我每次看到WhatsApp用户超过几亿,Line用户超过几亿,包括后来WhatsApp活跃用户超过Facebook,我的心都像刀在割一样痛。”赵建文反复和记者强调:“我当时要申请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专利领域的一项国际合作条约), 但价格很高,投资人不投,不然那190亿美元有我一份。”

“当技术专利已经被申请时,相关公司也可以想出一些绕开专利的办法,比如用其他方式来实现技术,”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游云庭告诉本报记者,“但成本也会很高,因为产品的用户体验可能因此被破坏,而使产品错失竞争机会。”

据赵建文猜测,腾讯获得《一种基于或囊括手机电话本的即时通讯方法和系统》专利目的可能在几方面,首先用来保护自己,担心这份专利被竞争对手拿到;其次是打别人,比如在WhatsApp或Line在进入中国时占据有利地位,“第三,如果当时我和腾讯打,那么无论腾讯赢还是不赢,都有可能使微信在App Store下线,错失微信竞争的时间点。”

在赵建文看来,米聊在之后的发展中走了一些误区,导致其最终败给微信。“一方面是产品形态出了问题,过于强调发现陌生人,过于发展陌生人社交功能而忽略最基本的熟人聊天功能,另外米聊ID的使用也会提高使用门槛。”赵建文指出。

 

第二是跑得还不够快。“米聊其实是有半年时间窗口的,微信在那时还没有很大发展,比如产品领域当时的微信QQ匿名用户和基于电话本的实名用户混在一起,产品定位方向不清晰,另外当时腾讯内部似乎对微信这个产品也不是特别有信心,还在手机QQ和微信之间摇摆,但是米聊没有充分利用这半年时间更大魄力地专门用资金和资源先占领用户。”赵建文说。(编辑 卢爱芳)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