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可穿戴设备:巨头们的战争已打响

   时间:2014-03-31 09:59:51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3月25日,三大IT界巨头Intel、Google和Facebook同时宣布在可穿戴设备领域的投资,盛况空前,在业内影响力绝不亚于嘀嘀和快的同时宣布提高补贴额。

Intel的投资标的是可穿戴健康跟踪设备制造商Basis Science,收购金额为1亿美元左右。Basis Science主要产品是Basis品牌腕带,这一腕带可以记录心律、排汗量、运动和睡眠情况,售价为200美元。

财大气粗的Facebook则花了20亿美元,收过了虚拟实境眼镜制造商Oculus VR公司。这是Facebook首次收购硬件制造商,此前Facebook刚刚以19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号称“美国版QQ”的What's App,虚拟和现实产品的结合,令人充满期待。

相对而言,Google则更文艺一些,其合作方是意大利知名眼镜制造商Luxottica Group。这个名字拗口的意大利公司拥有雷朋(Ray-Ban)等知名眼镜品牌。Google终于意识到它的“谷歌眼镜”样子实在无法满足时尚界人士的需求,开始寻求专业眼镜制造商的帮助。

就在业界巨头纵横捭阖之时,国内的可穿戴设备却大部分还只停留在概念阶段。资本市场上热炒的北京君正(300223.SZ)、德赛电池(000049.SZ)、欧菲光(002456.SZ)等,只能为人作嫁。

缘起Nike+?

今年1月15日,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上,九安医疗(002432,SZ)子公司iHealth推出的三款新品吸引了老外的关注。

这三款产品分别是动态血压监测仪、无线动态心电图监测器与可穿戴脉搏血氧仪,九安医疗凭借在全球生产血压计主要生产基地的能力,从2010年开始在测血压、测血糖、测血氧、测体重、测运动记录这五大门类中开发了将近十款可穿戴产品。

电子产品离人体越来越近。

从最初的台式电脑到笔记本电脑,再到各种平板电脑、手机,对这些产品来说,人的手脚、眼耳等感觉器官就是它们争夺的入口,越接近效果越好。可穿戴设备正是在这一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类电子产品。

国内最先接触的“可穿戴设备”或是2006年苹果公司推出的带有Nike+功能的iPod。在还没有iPhone的年代,iPod就是最时尚的移动设备了。

当时还健在的斯蒂夫·乔布斯是这么评价Nike+的:“我们和Nike的合作将运动和音乐的结合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样,你就拥有了一个私人教练或者是跑友,激励你迈开每一步。”

回头看看Nike+,其实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软件应用而已,利用iPod自带的重力感应装置,开发出跑步计数功能,同GPS定位、远程咨询等技术结合起来,为跑步或者散步者提供距离、热量消耗等功能。Nike也借此推出第一款带有可穿戴功能的跑鞋Air Zoom Moire,进一步收集步幅、力度等数据,向锻炼者绘制出其锻炼效果的全景图。

两大流派

可穿戴设备大量进入中国人的视野,还是在2010年前后。

这并不是因为产品大量投放,而是长期跟踪互联网领域的人发现,Google从2010年11月开始,陆续为其智能眼镜申请专利,从底层的硬件结构、功耗安全到上层的人机交互、设备协同,再到外观设计,均进行了专利布局。

2010年初,Google正式退出中国,所有人都觉得Google不肯折腰,是把市场拱手送给竞争对手。但当Google拿出智能眼镜专利的时候,“互联网分析师”们才开始大呼:原来这里面有阴谋!

事实上,除了Google创意独特之外,绝大部分可穿戴设备还只是集中在医疗保健和运动功能之上。两大流派分别以互联网公司和服装企业为代表。

Nike在iPod之后一路高歌猛进,在2010年开发出Nike+Running,并与twitter和Facebook绑定,将跑步运动作为社交方式。当然这个创意到了中国又不得不撞南墙,Nike退而求其次,与新浪微博和QQ空间合作。微博名人潘石屹一度在微博上多次晒出自己的跑步成绩,成为Nike不花广告费的官方代言人。

随着微博的活力下降,Nike团队又迅速转到了微信平台上,将跑步做成了社交平台。当然,在整个运作背后,Nike的跑步装备在国内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

截至2013年11月,Nike+全球注册用户共有1800万,这些人大部分是跑步爱好者。而在中国,一年来,Nike+注册用户增长了130%;Nike+APP的下载量从去年57万增长到258万,增长350%。

同为竞争对手的阿迪达斯也推出智能手表,除用内置GPS追踪用户活动外,还能利用传感器来监测心率,以了解运动强度,并通过屏幕上显示的信息或震动来提供运动指导,也可以通过蓝牙耳机发出提示信息。

对于阿迪达斯与耐克同时又在可穿戴领域设备竞争,足以看出对该领域的重视。

医疗保健是可穿戴设备另一个进化的方向。智能手环类产品对于血压、脉搏的监测已经很容易实现,世界知名医药咨询机构IMS曾表示:“糖尿病,尤其是一型糖尿病,持续监控血糖水平对治疗是至关重的。这带来对监控设备的需求。”

九安医疗就是其中的代表,各种App血压计、蓝牙血糖仪等产品和应用将普通的体质监测工作放到了云端,再配合慢性病控制、减肥等流行概念,可穿戴设备俨然有替代常规体检的趋势。

IMS预计,到2050年时,全球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超过60岁,高血液、晚发性糖尿病、心脏病等需要监控的慢性疾病将成为可穿戴设备需求增长的动力。

但这些产品是否真的都需要做成手环或者手表?

Swatch公司CEO Nick Hayek对此嗤之以鼻:“在我个人看来,我不认为这会是下一个革新。消费者喜欢佩戴精美的手表,并根据不同的场合更换不同的款式,这样的话智能手表就太贵了,而且屏幕太大很难看。”

这样看来,还是Google走在了前头。Google眼镜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可穿戴娱乐设备,人们的娱乐需求远超过锻炼和健康管理的需求,因此市场潜力更大。当然,在Google后面,Vuzix、Oculus等公司也在加紧追赶。

起步的中国市场

和热热闹闹的世界潮流相比,中国则显得冷清很多。

我国可穿戴设备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今年1月份艾媒咨询发布的《2013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达到6.1亿元,预计到2015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元,达到114.9亿元。

当采访两会的记者第一次戴起Google眼镜的时候,虽然谁都知道这只是个摆设根本连不上网络,但大家还是会投去艳羡的目光。从这里就能看出可穿戴设备在国内的庞大潜力。

对国内消费者来说,智能隐形眼镜、智能胶囊等太过新潮的可穿戴设备普及性不强,但是智能手表、智能手腕、智能眼镜等产品将会在近期形成消费热点。

而这样的依据则是未来更多用户关注健康,运动会成为生活方式。越来越多人将关注专业的运动装备,包括Basis Scince、苹果的腕式步程器及Nike+ FuelBand,这种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专业的给出测量值的设备会更让人青睐与期待。

据市场研究公司Juniper预测,2014年智能可穿戴产品市场达到15亿美元,预计2017年智能可穿戴设备年销量将增至7000万件。

如此大市场,各个企业怎能放过。关键之道CEO张庆此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先引领一种生活方式,未来在市场爆发时一定会是最先投入企业获益最大。而可穿戴设备的战役已经打响。

 

(王卓铭)(编辑 杨颢)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
关闭
ITBear微信账号

微信扫一扫
加微信拉群
电动汽车群
科技数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