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先百度后腾讯 大佬们为何争相开放技术能力?

   时间:2014-04-14 15:10:30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前不久,微信宣布上线智能开放平台,为微信平台上的服务号和开发者提供腾讯的语音、图像识别技术。这也是继去年百度全面开放平台技术能力之后,第二个开放技术能力供开发者免费使用的互联网大佬。

百度从2010年发布开放平台战略以来,就强调为开发者提供技术能力;而腾讯从2011年举起“开放”大旗,时过3年,才开始开放技术能力。百度与腾讯的一快一慢,也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两家的不同战略思路。

重新理解开放平台

前几年曾经有过一波“开放平台”的潮流,无论是BAT还是新浪微博、360、UC等等,都做过开放平台。那时,似乎只要用户多、流量足够大,就称得上“入口”,只要是“入口”就可以搞“平台开放战略”,圈一帮开发者在身边,形成“生态体系”。

但后来,我们发现真正做好的开放平台并不多。因为对开发者来说,开放平台不能仅仅是导流工具,更应该能提供一系列平台服务和技术支持。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屏幕变小了,人机交互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人们最常用的输入方式不再仅仅是键盘文字,而越来越多地转向语音、图像输入。而对普通的开发者来说,要想利用语音图像技术为用户提供更符合移动场景下的终端输入需求,其实要面临非常高的技术门槛。谁能帮开发者解决这种困境?只有靠那些技术资源深厚开放平台。

现在看来,真正理解开放平台应当提供什么价值并提前布局的企业并不多,百度算是一个,它比腾讯更早的向开发者开放了自己的语音图像技术。如今腾讯也开始开放自身的技术能力,可见它已经开始重新理解开放平台。

求解产品平台的自身困境

此前有人分析过,腾讯的开放平台主要是关系链和产品的开放;而百度除了强大的分发能力外,更强调对开发者在技术方面的开放。现在腾讯也开始从产品开放走向技术开放,背后其实是有着自身业务拓展压力的现实考量。

根据此前2013年公布的数据,腾讯开放平台有40万注册开发者,仅26款应用月流水达到1000万元的规模。可见,大型开发者在这个平台上获利最多,成为实实在在的高帅富,而为数众多的中小开发者却并不能分到多少,腾讯平台上寡头APP的趋势非常明显。不过,腾讯QQ和微信巨量用户背后的渠道能力和变现能力,足以吸引开发者跟随,产品开放本身的局限性,腾讯无需过多考虑。

不过产品平台的核心是产品,一切兴衰都会寄托在这个产品上。现在微信的用户增长已经进入平稳期,从近期数据来看,微信的月活跃环比仅增长了6%,这还是在2013年第三季度微信的5.0版本发布推出了游戏中心功能的前提下。

腾讯看到了百度那种“技术型开放平台”的优势:将中小开发者难以接触到的核心技术能力开放出来,可以让平台提供者与开发者实现更加紧密的关系。于是,面临增长停滞的危机,腾讯试图通过语音图像识别等技术的开放,让更多开发者与微信绑定在一起,让他们能更好地基于微信关系构建互联网服务的“想象空间”。

技术开放的竞争格局一时难变

从横向比较来看,在技术开放平台的竞争上,腾讯与百度的差距一时难变。

百度是国内第一家成立深度学习研究院的企业,而对语音搜索和图像搜索快速、高效地给出识别与匹配的结果,正是深度学习所擅长的领域。百度是国内首个把深度神经网络技术(DNN)运用到语音识别产品的公司,使得语音相对识别错误率降低了25%,解决了长期以来语音产品识别不准的问题;百度图片识别技术应用于全网搜索以后,以图搜图的准确率从20%提升到80%。技术底蕴上的差距,给开发者的吸引力自然不同。

此外,百度的技术能力开放起步更早、包容性更强,已经笼络了一批优秀的开发者。百度语音识别技术所支持的经典案例已经活跃于用户的生活:比如接入携程订票、酒店资源系统的“订票助手”,通过外接模块,实现订票全程语音化;比如安卓市场、彩虹公交、去哪儿、爱奇艺、图吧、保益互动盲人地图等等不同类型的应用均能内置百度语音技术,而腾讯的技术开放迈出了第一步,可是步子并不大,腾讯目前的技术开放只是在微信内开放应用图像和语音识别技术,其自身的半封闭性和产品的功利性,依然在作祟。

可见,腾讯要在智能平台开放布局上有所超越,不仅要补齐技术能力,更最重要的还是要超越自己,让自己更开放才能更强大。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