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人民政协报》以“‘天天正能量’:用奖励唤醒善良“为题发文,系统完整地报道了一个特别的公益项目:“天天正能量”。这个项目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好人好事的直接奖励,去传播扩散爱心与正能量,从而进一步唤醒社会公众的善良、善心与善举。
“天天正能量”因通过各省主流媒体、网络大V和网友共同挖掘正能量事件,进行评选并每周奖励,被热衷公益的媒体广泛报道: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广网、新华社、中新社、新华每日电讯、中国青年报、人民政协报、中华儿女杂志、中国老年杂志等10家国家级媒体先后报道过这些社会的正能量,被奖励的案例累计见报800余次。获得十万元特别奖励的“退休外交官乡村支教“的事件,还被央视跟进报道,为外交官的支教行动获取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帮助。
据了解,这个特别的公益项目成立近10个月,已经奖励800多件好人好事,每件奖励1000元至10万元不等,共支出奖金300余万元,目前在新浪微博的公益类账号中排名第一。经《人民政协报》报道后,项目的主办方终于揭晓,原来就是近日在社会上备受瞩目的阿里巴巴集团!
为什么一个才成立10个月的公益项目影响力这么大,这个项目是如何做到让媒体、大V和网友都能积极参与进来的?“天天正能量”与其它的公益项目有何不同?笔直近日采访了与该项目有合作的三秦都市报的刘根社副总编。
笔者:请问三秦都市报跟天天正能量是怎样的合作方式?
刘根社副总编(以下简称刘):“天天正能量“的逻辑是这样:先选出正能量事件,然后有个评委机制去评选,接着就奖励那些被评选上的当事人。然后我们这些合作的媒体会去报道这些正能量的事件,让这件事再去影响更多的人。
三秦都市报在正能量事件的选送、评选和传播中都会全程参与。比如年初时西安市心心特殊儿童发展中心张园长求助说,自闭症孩子们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制作了1万余只灯笼,却没有销路。“天天正能量”立即在官方微博上呼吁热心人士购买,还拿出1万元买了400只,并负责邮寄费用,将灯笼送给志愿者等爱心人士。三秦都市报与之联合推广,引起了无数网友的转发,有网友订了100对。其中著名演员孙海英也转发了此微博,还说如果卖不掉的灯笼都给他留着。认领还在继续,这轮推广为这个中心带去了社会上的正能量。
笔者:您觉得天天正能量这种公益模式和传统公益模式有什么差别?
刘根社副总编(以下简称刘):首先传统公益模式已经遇到瓶颈,形式单一,单向传播,效果越来越差,尤其是遇到新媒体时代,更显单薄无力。
天天正能量的着力点和爆发点很多,多点传播,借助传统媒体,也更注重借助新媒体,不是各“募集-捐赠”的简单流程,而是调动多个层面的社会力量,双向或者多向发掘、征集、展示、传播、奖励,覆盖面广,操作简便,形式新颖,声势夺人,效果良好。
笔者:您讲到借助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调动多个层面的社会力量,是怎样的操作方法呢?
刘:“天天正能量“是在每天全国发生的正能量事件中评选中有代表性的,给予奖励和传播,所以在收集、评选、奖励、再报道的正能量事件运营过程中,媒体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他们同时跟全国的都市报和新浪微博都有合作,所以基本上每周各地合作媒体的社会新闻记者采写的、网上热议的正能量事件就都集中起来了。这样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首先都充当了正能量新闻的提供者。
在评选过程中,传统媒体的总编们会做评委,每周投一次票;同时网友也会通过在网上转发、评论的动作为一个事件加权,比如转发多少量,就奖励当事人多少钱这样的活动。传统媒体就和新媒体,甚至是自媒体人一起参与了对正能量事件的评选确定。
最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会对事件再次传播,让正能量能够去影响到别人,我们觉得这种方式是可以唤醒人们心中的真善美的。这是一种用互联网思维做公益的方式:集中海量信息,从海量信息中发现价值,再点对点释放能量,这是对公益方式的一种革命。
笔者:您提到“互联网思维对公益的革命”,具体代表着什么呢?
刘:天天正能量的公益模式其实就是互联网思维对公益的革命的一个生动注脚。互联网时代的公益,它的视角独特,关注平凡人的小事;爆发力强,事件一发生就在网上体现,有图有文,人人都是自媒体;互动反馈快,形式灵活,迅速及时,富有亲和力,会极大地颠覆传统模式,倒逼专业公益组织适应互联网时代,重构新模式,提高公益效果。
采访完刘总后,我们看到了阿里公益对天天正能量下步规划: 2014年阿里巴巴集团将投入2000万元专项公益基金,用于发掘、奖励、传播和弘扬社会正能量,推动中国公益事业的创新和发展。
对于增加资金的使用计划,天天正能量项目负责人透露,除了一部分用于奖励社会正能量事件外,2014年项目组还将与更多媒体、公益组织进行深度合作,联合开展有关河流治理、文化传承、校园公益等更多大型公益活动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