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观察》No.27 中国电商崛起追问式:小米更像是一个会所
文/金焕民
30余年的压缩式、追赶型市场经济进程,使得中国企业带着问题一路前行,一些企业企图用时间换空间,却终因问题积累太多,尾大甩不掉被绊倒了、拖垮了,更多的企业则是前仆后继,不断带来新的奇迹。
比如中国电商的崛起!渠道障碍,曾经被认为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短板,那么又如何看待这次非同寻常的机会?当美国投资人因为京东更像他们看得懂的亚马逊而踊跃认购时,我们仅仅侥幸于又一次的模仿成功而沾沾自喜吗?
类似这样旁观者的思考,并非杞人忧天,而是提醒或自我暗示中国企业,这是一次集体思考、实现整体进步、空间突破的良机!
纵深发展中,不止于营销、经营本身;而全球化下,不止于企业本身。
笔者是个无神论者,不相信冥冥中的东西,但笔者相信因果。比如,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获得了举世注目同时也让发达国家十分不爽的经济成就。而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打压,不仅没有抑制住中国的崛起,相反,更加刺激了中国的崛起——这或许也正是中国能够持续崛起的因果。
在经济领域,唱衰中国的论调,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同样令这些唱衰者不爽的是,中国经济一次次渡过了或真正、或臆想的难关,硬是带着问题一路前行。
虽然幸运,中国企业存在的问题却是毋庸讳言的。所以能够一路前行,一方面是海量的国内市场,这个市场让“带病”的企业都可以生存,甚至发展;一方面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海量采购。解决了质量问题的中国海量产能,为世界提供了物美价廉的产品,为跨国公司创造了巨额利润。
世界喜爱“中国制造”。而中国为世界生产了产品、提供了产品,却没有能够向世界推销产品。面对以美国为“龙头老大”的世界发达国家对中国企业的倾销指控,中国政府只能无奈地辩解:都是你们的企业贴牌的,我们只是赚了点加工费。
中国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竞争不过跨国公司,除了在中国市场对中小企业耀武扬威,基本上走不出国门。跨国公司盘剥着中国的“生产车间”,还指责着中国政府。
现在好了,电商来了!
问题是,电商是中国“生产车间”的救世主,还是多了一道难关?
焦点讨论一:30多年,中国企业完成了什么?没有完成什么?
中国企业会营销中国市场了,但还不会营销世界市场。
中国建成了“世界生产车间”,但还没有建成“世界研发车间”,也没有建成“世界营销车间”。从最根本上说,我们只是在“转移价值”,而不是在“创造价值”。你或者简单地模仿人家,或者建设性地模仿人家,但无论哪种模仿,都是模仿。人家拿你没有办法,但就是看不起你。反过来,你用模仿的办法能够最终打败人家吗?仅仅是打痛,那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企业会赚钱了,而且赚到了很多钱。于是,我们产生了很多生意上的老板,但就是不怎么产生企业家。企业家能够引领商业革命,创造更多的生意机会,发展机会;而生意人只能在有生意的市场上赚钱。中国经济的低迷,原因就是生意机会少,钱难赚。
中国式营销是“群狼营销”,现在的情形是,狼多肉少。
我们改变世界经济格局,但还没有改变世界的竞争格局。世界经济的顶层,仍然是由跨国公司设计的、控制的,我们只是在“陪太子读书”。
焦点讨论二:电商是“亚马逊”的模仿者?还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利器?
也即电商是继续产生生意人、更大的生意人?还是造就真正具有全球视野的企业家?
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且难以给出结论。提出这些,可以给读者一个视角,给电商的掌门人一个视角。视角决定境界,也决定战略。
笔者个人,则是充满期待——因为喊了许多年,电商这个群体,真正是由学历高、素质好、有理想的人构成的;也满是疑虑——即使具备了这些,他们也还是商人,中国的商人。
30多年成就那么多老板。而那么多急于改变自己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老板,在地位改变之后,并没有脱胎换骨。尽管资本是贪婪的,但赚钱总是有止境的。无止境的是商业发展、社会发展。问题是,有多少老板能够上升到商业发展、社会发展去思考企业经营、企业发展呢?
这东西,纯粹属于“自动自发”,自我修炼,外界是没有办法引导和强求的。在丰富的汉字词库里,关于商人的描述,几乎没有几个是主旋律的,中国商人、当代的中国商人如何改写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