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工信部近日发布的最新数据依然显示,一季度基础电信运营商用户固定宽带接入速率九成以上合格,但“假宽带”的投诉和抱怨声音却并未终止,“假宽带”不断的革新原因便是二三级运营商所采用的共享网络无法满足用户激增,而官方统计又仅仅针对三大运营商,业内建议为了更准确了解我国宽带接入情况,需尽快将二三级运营商速率纳入测试范围。
电信研究院副院长刘多介绍称,此份调查报告基于国内主要互联网企业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基础运营商的数据样本,样本范围包括31个省区市的固定宽带用户,调查主要针对用户的固定宽带接入速率测试值与签约宽带接入速率的百分比值,即“固定宽带接入速率符合度”。
之所以普遍达标,是因为基础电信运营商为确保用户服务质量满足相关要求,往往会在对用户宽带接入速率进行配置时留出一定的余量,因此多数省份的宽带接入速率符合度超过100%。
有观察人士指出,之所以宽带调查报告与消费者实际感受不符,主要是一些中小运营商并未纳入其中,而这些企业的宽带运营情况恰恰是屡受诟病的,因此宽带调查报告也应将二三级及以下的小宽带运营商速率纳入测试监测范围。
北京商报记者从宽带研究专家处了解到,一直以来,不少用户对“假宽带”的投诉和抱怨声音不断,出现这种“假宽带”现象的往往是小型宽带运营商。其实“假宽带”的说法也不够准确。
“像长城宽带、方正宽带等二三级宽带运营商,采用的是以太网部署,属共享网络,这不同于基础运营商所采用的专用网络。”业内称,中小型宽带运营商的业务模式大多为赚取网速峰值和均值的差来赚取利润。简单来说,在一个共享网络中,宽带速率受终端数量限制,当用户数呈现低谷时,带宽最高能达到100M,一旦终端用户急剧增多,网速也就会下降很多,因此被称为与实际带宽不符。
早在去年7月,工信部印发了《互联网接入服务规范》,要求有线宽带接入速率的平均值能达到签约速率的90%,对一些中小型宽带厂商来说往往大多时候难达到,但由于目前尚未有一个明晰具体的测试标准和方法,用户实际感知的网速与运营商承诺的有所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