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微博支付6月底全站开放 打造最高效社交商务平台

   时间:2014-06-05 15:22:31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6月5日,微博宣布将于本月月底全站开放微博支付,无论企业商户还是个人账号都能提交申请,审批通过后即可接入微博支付。微博商业平台及产品部总经理程昱表示,希望通过支付及其他商业产品的全面开放,打造最高效的社交商务平台,让每一个微博用户都具备向其粉丝和其他用户提供商业服务的能力。

提升微博营销整体效率

以往的微博购买流程中,在支付环节往往需要跳转至第三方网站,这极易打断用户的购买流程,造成用户流失,而选择使用第三方通用型应用,则不能产生有效分享互动,没有完善的售后与服务机制。

微博支付的推出,全面打破以上瓶颈。测试效果显示,用户对微博支付的接受度很高,微博支付的成交转化率大幅提升,较之前交易外跳的成交效果提升了3~4倍。

对于大量有营销和交易需求的商户,微博支付打通了微博社交商务生态的闭环,帮助其实现微博营销价值最大化。今后,企业和商户在微博上不仅可以发布信息,通过互动打造品牌,还可以直接销售商品,为粉丝提供完善的服务。

程昱表示,微博支付的全站开放,将不局限于以往具有经营执照的企事业单位认证账号和普通实名认证的个人账号,所有微博注册用户都可以申请接入,届时微博上的个人和企业账号都将具备收款和交易的能力。

潜在用户规模达2300万

今年1月,微博和支付宝联合推出移动支付产品——微博支付,并将其定义为基于支付宝底层服务能力和微博社会化属性的关系型支付工具。

自推出以来,微博支付邀请多家企业参与测试,覆盖了多个行业。除了魅族、小米等主打社会化营销的品牌厂商,还包括唯品会、乐蜂网等电商网站,五一期间,微博与草莓音乐节合作了票务售卖。此外,谢娜、苍井空等娱乐明星,以及鬼脚七、游戏风云Miss等个人用户也尝试通过微博支付售卖商品。至此,微博打造的“推广+支付+服务+二次营销”的概念宣告完成,“浏览-兴趣-下单-支付-分享”的社交商务闭环也正式成型。

除了商户,微博支付的用户规模正在快速增长,在近期官方发起的 #1分钱变现金#活动中,7天之内有超过100万用户使用了微博支付。另有数据显示,微博绑定淘宝账号的用户超过2300万,上述用户几乎都拥有支付宝账号,因此都是微博支付的潜在用户。

随着各领域用户的参与,微博上将会促成更多基于信任、关系和兴趣而产生的社交商务场景,微博用户也将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选择。在微博上不仅可以浏览新闻,还可以买票、订餐、缴费、订酒店,甚至直接售卖商品,微博与用户生活将实现更加紧密的结合。

全面丰富社交商务场景

随着微博支付的开放,微博正在全力打造更加丰富的社交商务场景。除了企业商户,明星名人以及各个行业的意见领袖将能玩转粉丝经济,自媒体也可以通过接入支付工具探寻出更多的变现方式,同时微博还将在个人电商创业、二手商品交易等方面展现出强大潜力。

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微博此前不仅为小米、乐视等提供了高效的营销渠道,还催生出了roseonly花店、野兽派花店、雕爷牛腩、黄太吉、褚橙等全新品牌。电子商务观察者鲁振旺认为,微博已经具备了催熟品牌的能力。

按照计划,除了支付和已经全面开放的粉丝通、粉丝头条等微博商业产品外,微博还将在近期全面开放粉丝服务平台,以此帮助用户提升营销效率,实现微博营销价值最大化。届时,将有更多的商业品牌在微博上脱颖而出。

程昱指出,今后微博将进一步发挥自身社交媒体和关系属性优势,做好用户平台、接入环境和闭环体系。为了确保生态的健康和平衡,微博将与客户及第三方寻求共赢,不挤压第三方生存空间,尊重商业社会多元化多业态本质,尊重合作伙伴本身的业务逻辑和流程体验。此外,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业者,微博将给予资源扶植具有较强开发能力的第三方,实现更多丰富化、多元化的社交商务服务场景。

微博简介

微博是专供人们创作、传播和发现中文内容的领先社交媒体平台。通过为中国的个人和组织提供前所未有的简便方式来实时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庞大的国际平台上与他人互动、与世界各地保持联系,微博已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微博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写照和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微博让人们可以公开表达言论,并获取大千世界的丰富理念、文化和体验。媒体机构使用微博作为新闻来源和头条新闻的传播渠道。政府机关和官员使用微博作为官方沟通渠道,借此及时发布信息、了解民意,以便改善公共服务。个人和慈善组织则可以利用微博发起慈善项目、募集捐款、招募志愿者,并利用微博上的名人和组织的力量来扩大他们的社会影响力,以此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