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今日头条来说,2014年可谓有喜有忧,喜的是产品获得用户认可,获得1亿美元融资,忧的是因为版权争议陷入了一场又一场的纷争。抛开这些因素来看,今日头条确实已经足够成功,而促使其成功的关键还是“创新”二字——通过用户使用今日头条产生的数据,机器系统会不断的进行自我学习和进化,从而又为用户提供更准确的信息推荐服务,这相当于是为每位用户提供了一个专属的“机器人小编”,智能的、不知疲倦的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
个性化推荐,在其他一些领域也已经有了应用。比如豆瓣电台,以用户听过和想听的专家作为底层数据,再通过不断的标红心、放入垃圾箱、跳过等操作,让电台慢慢“感知”用户的喜好,最终播放符合用户口味的歌曲。
今日头条也是一款需要用户去使用和操作的产品:在绑定社交账号后,它就能根据账号的标签、好友、转发等信息大致分析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而随着算法的进步和使用时长的增加,今日头条也会不断进化,推荐的新闻也就越发符合用户口味。
在传统新闻理念中,人工甄选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环节,而在今日头条,这个铁律却并不适用。今日头条CEO张一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会坚持将机器推荐进行到底,最大程度上排除人工的因素。
由此可见,虽然顶着一个新闻性十足的名字,但今日头条做的事情更像是一款搜索引擎——这样说也不准确,实际上,推荐引擎更加适合今日头条。而广受质疑的“今日头条模式”也并不是所谓传统媒体强加的搬运工那样简单,而是通过洞察用户喜好,推荐更有价值的内容,提高阅读效率,为内容提供方带来可观的流量。
今日头条是颠覆性的,而这也把今日头条推上了风口浪尖。张一鸣认为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双方对价值的不同理解:“有些传统媒体的重心还在平面的媒体本身,对网络化反而并不感冒,也没有思考过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更多用户。”而今日头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空缺,可笑与讽刺的是,很多批评者其实一直在与今日头条进行合作,并因此获得了大量的流量。
创新的出现总伴随着质疑,这次多家媒体拿起“版权”的枪瞄准今日头条,与其说是因为愤怒,不如说是对新事物的不理解,和对今日头条迅速成功的恐惧。在不解与质疑之后,人们才会发现将要走上之路其实早已被今日头条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