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科技行业有这么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当有人认为一家科技公司表现糟糕时,就会有一种声音站出来称:“这些公司本可以表现的更加差劲。”比如谷歌前一段时间决定要使用用户的面部肖像做广告,按照前面的说法,被窃取肖像权的用户不应该为此感到愤怒,相反,他们应该庆幸谷歌没有把他们最黑暗的隐私公知于众。这种观点概括起来就是说,科技公司手中有这么多所谓的隐私,用户应该感激他们没有全部公布出来。
在人们讨论2012年Facebook并不怎么引人注意的“情感传染”研究中这种消极观点出现的越发频繁。在关于“情感传染”的研究中,Facebook很可能违反了道德约束甚至跨过了法律的禁区,但更严重的问题是调用用户的资料对Facebook而言是如此的轻而易举,让人不禁感到后怕。这件事或许会抹黑公众对Facebook的看法,可更大的问题在于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都有着同样的能力。
可以说目前互联网公司和他们的用户之间的关系是很紧张并且不可持续的。
公司和用户的关系协议厚的让人无话可说,要读一遍会花掉一周的时间。用户信任互联网公司通过获取他们的个人信息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但他们很少看到不利的一面。在过去十年中各个网站、公司收集了与我们相关的大量资料,这些资料可能永远都不会消失了,Facebook的“情感传染”实验只是这些资料被利用的冰山一角。
个性化互联网可以带来便利,但这无疑需要付出代价。在个人层面,用户并不知道互联网的哪一部分是个性化信息,哪一部分是普通信息。谷歌搜索的结果经常因人而异,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大影响,但它的确可能造成一些无法预料的结果。曾有研究表明谷歌搜索的结果甚至可以影响一场选举的结果。对用户来说,一个个性化的互联网就意味着互联网巨头决定何时给用户展现什么内容。
互联网的精髓是给人们提供自由交换思想的地方,但这一精髓正因为对人们所见和所为的限制而变得越来越空洞。
同时,各个互联网公司正你争我赶地研究如何利用收集到的个人信息。在过去十年中公司们收集了尽可能多的个人信息,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他们无疑将开始想方设法地从中获利。法律相关人士警示人们要注意即将到来的“数字市场操控”,公司可能会利用收集到的信息让顾客付更高的价格、买本不需要的东西。这并不是空穴来风,通过利用个人信息来影响用户的情绪将是Facebook这类公司的拿手好戏。
自从新闻媒体业和广告业诞生之日起,他们就一直在想方设法地在情绪上控制顾客,但在互联网行业并不是完全一样的,把二者不假区分地放在一起谈论是虚伪且没有意义的。Facebook投资者和支持者们或许会在短期内看到公司因此而盈利,但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解决,绝大多数现实世界的科技成功都是建立在应用性和合适性上的。
不同的力量需要分别分析。近日互联网上对隐私的关注越发明显,Facebook会在500个报道中选一个提供给用户。所以公司的舍取选择显得格外重要,但同时很难进行衡量,更别提监管了。
事实是,在一个互联网公司能控制所有信息,决定展现哪些信息、如何展现信息,并不需要向公众解释他们在做什么的时候,用户只能做一只无力的小白鼠。目前用户们同意的协议将会在未来为公司的所作所为保驾护航。现实已经如此,但在每一场斗争中用户们都可以争取让互联网上的利益分配更加公平。Facebook可能通过自己的“感情控制”实验让用户们都有机会露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