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淆认知,制造数字繁荣
最近看新闻的时候,突然发现搜狐新闻客户端在首页的评论数多了不少,点进去却发现评论数并没有像首页显示的数字。比如下面这个,首页显示417条,实际统计,评论低于50条,差值为点赞数,有兴趣的童鞋们可以去试试。
点开其他的新闻客户端发现,除了搜狐,还有网易和新浪也是这样。今日头条、腾讯和凤凰则依旧保持原有规则。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绝大多数人印象中,首页显示的数字都是评论数,而这三家受到了彼此的启发(不知道谁是始作俑者),将点赞数统一划归到评论数中,一时之间数据好看了很多,很多评论数据不及显示的1/10。
比如网易这条,显示评论量715条,实际统计低于200条。这算是比较好的数据,新浪的数据更为夸张,显示1002,实际评论86条,其余的都是点赞数——没想到新浪在移动时代成了“点赞党”的聚集地。
网易新闻客户端
新浪新闻客户端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来我们固有的认知中,首页显示的就是评论数。且不说别的,包括微信、微博、论坛等等,这些都是显示的是评论数量。现在这三家的做法就相当于在论坛中将点击量算成顶贴量,将微博中的赞、评论和转发都变成一个数字,可以想见,这个数字将会是多么的“好看”!
论坛的点击及回复
微信点赞、评论数
微博评论、转发和赞
个人对于这种明显违背用户习惯,替换概念的做法感到很是不解。
能想到的是,利用这招就会让评论一下翻了十倍,让大家觉得人气旺盛,典型的利用认知惯性来混淆视听。二来也可以忽悠广告主,让广告主认为人气比其他客户端来的旺,一举多得。
或许“留几手”的这句话就是最好的注解。
这个事件让人联想想到小米近期的直播数据造假。在这次发布会中,一开始对外宣传有2亿人观看视频,然而在权威媒体《第一财经日报》的追查下才发现,小米网站全站在22日-23日的PV量仅百万级,如果单算直播网站的话,PV量仅十万级,与官方公布的数据相差甚远。在这样的追问下,小米才将2亿改成互动次数。
这两个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在混淆网民的认知,进而营造一个虚假的繁荣,达到各种的目的。
从移动新闻客户端事件来看,在移动时代,他们的数据被腾讯新闻客户端给甩在后头,所以重新制定规则,利用这个手段来规避数据的正面交锋。
但是这个招数有明显的副作用。
作为依靠公信力存活的平台,也采取这样的策略来营造人气、拉拢广告主,有损品牌形象,特别是折损公信力。
移动时代有评论新闻才是活的,千千万万的网友评论即新闻观点延续了转瞬即逝的新闻。新闻客户端内的“生命体”越多,其整个产品的价值就越高,若是从细分价值来看的话,每个用户的评论质量、角度也是产品价值的构成之一。
试想,一个人认为有好几百条评论,然而点进去一看,只有几个“僵尸粉”在里面留下没有意义的内容,而剩下的都是赞。心里肯定会跑起千万头“草泥马”。多几次以后,他还会愿意点开评论,去看内容,进而发表看法么?
这将直接导致“新闻”的价值将会走向衰弱,所以腾讯、凤凰等媒体才保留着真实的评论数量,大家可以清晰的明白新闻的评论数量,大家才不会有被“忽悠”的感觉,进而真心实意的留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忽悠”平台,如何说服广告主?
这种凸显的用户活跃度等优势数据的潜规则,就成为了新闻平台说服广告主们选择移动营销平台的利益点。销售们是不会拿着数据出去说事的。广告主也是人,大家想当然的认为就好办事了。
为何会出现“忽悠”事件?个人认为在各大新闻客户端的竞争中,一超多强的态势使得大家希望能够有其他标准。
中国IT研究中心数据表明,今日头条在5月底超过网易成为手机新闻APP下载量第三高的产品,搜狐还好一些,而一直宣称在行业内占据头把交椅的网易已经跌出前三名。新浪则更是在Zaker之后。
很明显,大家之所以出此下策,是因为活跃度无法与腾讯新闻客户端相比。凭借微信插件、QQ插件两大渠道,加上腾讯新闻的精品策略,内容+渠道两大方面都使得腾讯新闻客户端成为移动时代新闻的代名词——有多少人是以微信里面的四条新闻作为大新闻的标准?
另外一方面,腾讯、凤凰和今日头条这样的移动资讯APP能够不忽悠,实事求是,是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公信力,这也在近期的竞争中有所展现。
这让我想到最近一件事,微信再度调整,公开每篇公众账号文章的阅读次数,以及用户对文章的点赞次数,这种真正公开的行业标准值得赞赏。
未来新闻客户端行业竞争依旧激烈,跑马圈地的任务已经结束,依靠自身公信力、内容和渠道比拼,延续并提升行业地位才是各大新闻客户端应该着重考虑的,而不是跟广告主和用户玩“忽悠”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