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迅速,如今它已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分不开,从整个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衣食住行”类应用的定位不断垂直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移动互联网已经影响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并且这种改变还会继续下去。近两年时间,在交通领域,移动互联网就正在引领一场深刻的出行变革。
滴滴等打车软件的突然间盛行显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体现了市场对于这类应用的迫切需求,其中所蕴含的巨大商机也正被逐渐撬起。来自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报告显示,有百分之六十以上乘客认为打车软件让打车变得更加容易,有效降低了打车难度,而评价机制也督促出租车司机改善服务质量。
据了解,目前打车软件在一、二线城市的覆盖率极高,通过这类应用乘客只需要提供用车时间、出发地和目的地以后,司机即可同步听到语音播报,之后就可以根据路况和自己的位置来判断是否接单。不但解决了很多都市人出行路边打车难的问题,相同时间段也给司机师傅带来明显的收入提升,自然就会受到乘客与司机的双重拥护。
除了打车类的APP应用外,“行”的领域覆盖面比较广泛,可以分为车票预订类、车票信息类、旅行规划类、地图导航类和公交查询类,通过细分领域精确定位人群,并且提供深度个性化服务,使人们的出行更加多元和顺利。而这一切或许都得益于技术的进步,互联网之所以可以改变诸多传统行业,离不开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分析,这一点在打车领域的应用非常显著。
据了解,滴滴打车就已经招募了最出色的算法专家,并与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研究如何才能持续优化出租车的调度。虽然滴滴打车目前在北京的打车成功率已经高达75%,大城市平均在70%以上,但是仍旧还有很大的提升潜力。
海量的乘客与司机的线上对接是基于技术与商业的创新,目前这一模式不但改变了传统“司机扫街+用户扬召”的打车方式,也逐渐更替了电召这种一对一的模式,解决了成本高,效率低的弊端。未来随着打车数据的不断积累,打车软件也将越来越智能的服务于司机和消费者,最大限度的节省资源,并降低乘客打车难度,同样来自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已有72.4%的乘客认为打车软件降低了打车难度。
据了解,打车软件不但能够有效降低司机空驶率,而且司机的月行车里程、月收入、每单收入均出现增长。41.2%的司机认为每月空驶率下降10-30%,55.0%的司机认为月收入提高10-30%,48.0%的司机认为平均每单收入增加10-30%。此外,节约打车费用、缩短打车时间也受到绝大多数乘客的认可。其中,81.0%的乘客认为打车软件节约了打车费用,候车时间在10分钟以上的乘客比重下降了29.9%。打车软件的使用对减少碳排放量具有显著效果,且有利于督促司机改善服务态度,59.5%乘客表示使用打车软件的司机服务态度变好。
移动打车软件本质上是电话调度中心的升级版,通过定位解决了乘客位置、司机位置,同时也通过定位可以更好的调度司机与乘客之间的距离,未来,司机行驶习惯,路径规划等车联网的很多应用也将体现在打车软件中,将更好的提升订单价值,也为乘客更舒适、体面、多元的出行创造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