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有一家特别火的新闻客户端软件,号称能够用机器算法搞定人的阅读趣味。一时间用户众多,其Slogan——“你关心的,才是头条”也风靡了App开发界,各类“觅”、“阅”、“指”之类的个性化阅读产品呼啦啦一拥而上,颇为壮观。
但这种“头条观”是否真正符合新闻媒体运营的规律?能够尽可能节省读者在众多资讯中来回穿梭之古,自然无疑是功德一桩,不过“个性”真的可以被解读吗?
这大半年来看新闻发现评论里有很多读者都认为在国内甚至是全球范围发生的“大新闻”越来越多,感叹世界为何如此之乱?马航、政变、恐袭等等接二连三。其实不是新闻越来越多,而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从新闻事件的发生到传递至每位网民这一复杂的流程变得更加轻快,信息进入互联网平台的入口和出口也越来越多,但在接二连三的大新闻中,各类新闻资讯平台又是如何鉴定哪个才是真正的头条?
其实,越有个性的人,越是主动型读者,也就越不需要程序算法来帮他推荐该读什么。2014上半年,中国新媒体峰会在杭州召开,两报三刊的媒体元老、正在狼性创业的何力就对此开了腔:“比如,今日头条,我故意看它与绯闻相关的,结果,两三天后,他就给我推送这个。技术难以替代专业从业者。”对于“个性化阅读”,何力归纳的很到位——技术不能解决疏理和赋予意义的问题。
即便不从读者喜好出发,从媒体运营层面倒推,这种“头条观”的逻辑根基同样十分可疑。事实上,所有的媒体内容,无论是一篇文章一张图表一段视频甚至只是头条的排位顺序,都是产品。在做这些东西的时候,如果不是媒体为了纯自娱自乐,就需要想清楚受众是谁,如果确定了这样一群人,确定了用户或读者的趣味,之后就需要意识到如何赶超他们的趣味,走在他们的前面。
其实有智慧的媒体都明白这个规律:要引领,不要跟随。这一点上的最好例子就是韩寒。微博微信上有大量的营销号,基本过一段时间就走不下去,它们的问题就在于“太过于有服务意识”,不断在想你需要什么,不停去供应你需要的东西。今天养生热就发“晚睡的十个危害”,明天中日关系紧张就发“解放军秘密武器震惊小日本”,后天海天盛宴照片流出就上“国内模特陪睡价格列表”之类的。要知道,在内容层面这个做法是不合适的,阅读者需要的是一个趣味和观点的引领者,需要有人带领他,不需要有人服务他,或者说跟随他迎合他。从这个逻辑看各个新闻客户端,你会发现如果是纯靠算法的基本都会是同样的节奏——“被热议,被抛弃。”
所以风格化这件事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前两天云南地震和郭美美事件同时登场,这就给各家新闻客户端出了难题——是迎合用户口味,还是体现自己的新闻判断和价值观?
比如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两家新闻客户端选择了极其不同的运营模式,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们在这里姑且不谈哪种方式在当时的情景下更加合适。但风格化或称人格化的东西是会形成自己的趣味和品位的,而且会有一个持续的影响和价值,这种标签会不断强化产品印记。如果网易新闻客户端持续“跟随”和“服务”,则最终会求仁得仁的成为“大号”。而腾讯看起来损失了部分流量,却最终引导了读者口味和需求,在不断的洗粉中获得更大的品牌溢价。
所以说头条的选择绝不能“唯点击论”、“唯用户需求论”,用户需要的不只是数字,更有大把的人亟待从“信息过载”的世界中解放出来。如果不能够按照某种价值观或内容标准采录资讯,无法提供衡定的符合标准的内容,社群文化或产品文化也就无从谈起。而在这个魅力人格体闪现的年代,失去自身逼格的产品又如何让人相信它能够长久健康运营下去呢?
“你”关心的,真不一定是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