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多起女子被手机烫伤事件让“电辐烫伤”这个词走入了公众的视野里。株洲一位女士在打电话时,手机发热使得脸被烫出一个红印,经医院诊断为“电辐烫伤”。最近,记者专访鲁大师降温神器高级开发工程师刘先生,刘先生指出,这个该所谓的“电辐烫伤”用词看上去专业神秘,但是用的并不准确,实际上就是因为手机发热引起的低温烫伤。
多家媒体用词不准 “电辐烫伤”与“低温烫伤”不一样
煲电话粥是现代人生活的一种常态,但是长时间使用手机则是有可能会因为积温烫伤脸部。人体正常的表皮温度处于36℃—37℃的范围,高于表皮温度的物体接触面部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烫伤。比如很多手机待机状态只有30°C,而满负荷运行的时候部分手机会达到40℃-50℃,这个时候如果长时间贴脸打电话,就会引起面部灼烧感。这种情况就属于低温烫伤。
电辐烫伤,顾名思义主要是因为电磁辐射引起的灼伤,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放散的,并且不断的向外传送热量。理论上来说,自然界辐射无处不在,即便是每天出门晒太阳都会有各种波长的辐射。
电磁辐射也会产生热量,但是它与常见的光热辐射并不等同。比如发射讯号的射频天线会产生移动电荷,就会出现电磁能量。电磁辐射所衍生的能量强度跟它的频率相关,比较频率较高的X光线和伽马射线,能够破坏人体分子,影响健康。而所谓电辐烫伤主要是指因为放射线对于皮肤的伤害,这一类伤害也归为烧伤类。
手机的电磁辐射不会发热
手机本身通过电磁波进行信息传递,这些电波就被称为手机辐射,长时间的手机辐射虽然会对人体产生一些影响,但是大众使用的手机辐射量都是在控制范围内的非电离辐射,如果说通过放射线产生如此高温度,那么这样强的放射线导致可能就不是轻微的烫伤了。
所以该女子的“电辐烫伤”用词并不准确,实际上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常说的低温烫伤而已。
专家建议:手机高温要预防
虽然说电磁辐射用词并不准确,但是手机烫伤的问题却不容忽视。智能手机性能强大的同时伴随着发热的增加,尤其是在进行高强度的操作,或者环境温度较高散热不佳时就会快速的积温。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体验,还会伴随着风险。
智能手机普遍都是多任务运行,CPU芯片负担较高,即便在关屏状态下,手机内部发热也会很明显。要预防这一类发热的状况,用户可以安装例如鲁大师降温神器一类的软件进行发热监控,自动遏制导致发热的不良程序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