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教育公益”,人们脑海中通常浮现出的场景是:一群城里来的大学生,扎根于穷乡僻壤,在残砖破瓦的教室,在黑板前向一群孩童传授知识。齐声朗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虽然传统的教育公益总能彰显个体道德上的“高风亮节”,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当我们向教育落后地区直接派驻教师或志愿者,在社会资源上的消耗巨大,而收效也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般大,更重要的是,高度依赖个体意识的传统教育公益,缺乏可大规模复制的特性,也就无法彻底改变所有落后地区的面貌。
不过随着近期百度作业帮和教育部“蒲公英教育计划”的合作,这样的情况有望得到改善。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政策上的支持,让教育公益向着科技化、全民性的方向发展。
什么是百度作业帮“校帮校”
在9月10日的“百度作业帮3.0全新发布——与教育部携手打造中国最大的中小学移动学习交流平台”发布会上,宣布了百度作业帮和教育部“蒲公英教育计划”合作的消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项目就是双方将联手建立“校帮校活动”。
标准的定义是这样的:教学资源丰富的学校与教学资源相对弱的学校结成“一帮一”对子,发达地区的老师及学生定向帮助欠发达地区的孩子,在作业帮上解答他们的疑问,交流互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目前,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与广东省仁化县红山镇烟竹小学,已经成为首批作业帮平台“校帮校”的试点学校。
从各方付出的角度来看,就是百度提供“平台”,教育机构牵线,发达地区的老师和学生们给予知识与经验,而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们则给予他们的时间和友谊。方式上看与中国传统的教育、经济一对一帮扶措施相似,但因为身处移动互联网平台,让这一项目变得高效而且低碳。
移动互联网解决教育公益中的最难点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到城乡、各省之间,小到遍布全国的贫困山区,教育资源的分配差异仍是中国教育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我们常在媒体报道中看到山区学生走数公里山路上学的消息,也会在鲁甸地震后看到有关“为何人们不从大山里搬出来”的疑问,可事实上,如果教育无法真正走进大山,又如何让人们敢于走出大山?
从外部环境来看,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形成大部分有其客观原因,传统教育模式未能在当地形成“穿透”的问题,并不能通过传统的教育公益方式来解决。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契机。
移动网络运营商的信号覆盖几乎已经做到了全球无死角,而一部智能手机的价格也仅为数百元,相比建造“希望小学”的成本如同九牛一毛,甚至比农村支教老师的月工资还要少很多。此时教育部“蒲公英教育计划”携手百度作业帮建立“校帮校”,是教育公益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的一个重要信号。
目前作业帮的产品下载量已达1000万,日活跃用户近50万,处于在线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领先地位,而随着3.0版本的推出,强化了的资源、平台和技术优势,势必将在该领域掀起新的热潮。
如果中国的教育事业能够借好移动互联网的这股“东风”,用好作业帮“校帮校”,将有效解决教育资源差异这一“最难点”。
百度作业帮,助推教育公益向“全民公益”发展
传统的教育公益是单向的,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灌输”知识,然而当百度作业帮“校帮校”放大了移动互联网的“互动”特征后,教育公益变成了一个双向互通的生态链条。
陶行知曾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意义。”在“校帮校”中,师生们使用作业帮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创新改变。对于课本知识的传递,作业帮快速弥补教育信息鸿沟,而对于课本知识之外,作业帮“校帮校”又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上到了人生宝贵的一课。
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常常忘记,品德首先是在人们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伟大的义务感,只有当它在生活实践的每一步中得到生动体现时,才能成为人的行为准则。”即便是教育发达地区,在作业帮“校帮校”公益项目中收获的伟大情感,也是在任何课本中都无法直接传授的。
另外,由于作业帮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事实上降低了人们参与教育公益的门槛,相较教师志愿者不远万里奔赴欠发达地区,作业帮传递知识的速度更快,能够惠及的学生甚至老师更多。而且由于教师志愿者们需要付出的教育工作之外的辛苦更少,也能够有更多人、更多的精力专注到教育工作的本身上。
作业帮所搭建的桥梁,让更多人、更多学校加入教育公益中成为可能,相较传统教育公益的“兴师动众”而言,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们,只需利用工作生活之外的“碎片化时间”,即可完成教育公益的实施,所有人都可以举手之劳做公益。
正是这样的特性,让作业帮“校帮校”有望帮助教育公益突破发展瓶颈,以科技手段助推其向着“全民公益”的方向发展,为教育公益的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