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逐渐鸡肋、硬件依旧依赖传统团队的今天,打“智能牌”和“硬件牌”几乎都成了伪命题。建立一个服务于用户需求的价值体系,或许是一个新的发力思路。在服务价值体系上,每一个环节都并非独一无二,但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竞争力。此外,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处理与传统领域玩家的关系,也是“言必称颠覆”的创业者们需要面临的问题。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苹果商店,一款叫the one的智能钢琴,据称其销量已经登顶同类商品。据了解,这款智能钢琴与其说是钢琴,还不如说是电子琴,售价3999元;在“智能”方式上,the one的思路是借助iPhone、iPad等设备,通过APP进行教学,从而让不懂钢琴和乐理的人也能弹出一首完整的曲子。
但蹊跷的是,据凤凰科技了解,这个来自创新工场的项目,并未在工场内部被归于“智能硬件”项目中。
从市场评价上看,the one作为一款“钢琴”,至多只能说是差强人意。有网友戏称,如果想买个玩具,又有钱,买the one就值得;如果你想认认真真弹钢琴,就不值得。
与此同时,随着部分传统钢琴厂商意识到这种产品形态,也开始试图效仿,其中国内钢琴公司海伦钢琴已经有了类似测试机。这对于倚靠OEM、并没有太多技术积累的the one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了解the one项目的创新工场合伙人赖晓凌向凤凰科技表示,即便是面临这种挑战,the one也拥有自己的优势,即现在已经开始积累的音乐教学内容服务平台。
“这些都是传统钢琴厂商做不了的。the one钢琴,实则是一个在线教育项目,一个瞄准音乐入门教育细分市场的产品,硬件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赖晓凌向凤凰科技解释。进一步讲,the one的目的在于通过硬件承载起一个内容服务平台,即便“硬”不起来,也可以通过“软”性服务取胜。
不仅仅是the one,在智能硬件领域,植根互联网的团队很难将硬件做到优于竞争对手的境地。而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传统领域的玩家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被颠覆。
做“硬件”和做“智能”都成了伪命题
事实上,即便在移动互联的大环境中看,谈颠覆传统行业也许同样是一个伪命题----打车软件离不开的士,外卖软件离不开饭馆,而智能硬件,最终还是离不开老牌工厂,诸如,富士康。
上述提到的美图手机就是一个例子。美图手机前两代的代工厂商并不是富士康,直到第三代富士康开始深度介入,品质得到显著改善。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虽然中国早已是世界制造工厂,但真正能制造好机器的中国工厂却并不多。
“先期设计、开发,再到在富士康高价开模,这些对于互联网企业是十分困难的事情”,熟悉供应链的相关人士表示,“这也成了互联网企业进入传统行业的巨大门槛”。而很多智能硬件同样对传统工厂有着高度依赖,“墨迹天气的空气果之所以在设计上受到赞誉,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其采用了与苹果电脑相同的产品线”,当然,这个产品线依旧属于富士康。
一位来自深圳的创业者告诉凤凰科技,内地互联网公司做硬件至今基本都还停留在贴牌,只是程度有深有浅。“浅度”贴牌如近期华为与创维酷开合作的智能电视,依旧由传统厂商主导绝大多数环节;更深层次的合作项目,会根据需求外包或引进相关硬件团队,不过产品本身研发、设计等环节的话语权多还在硬件团队手中,只是在对外营销时模式会有所变化,实质上还是贴牌经济。
更危言耸听的说,比起互联网颠覆传统行业,传统行业玩家击退互联网企业也许来的更现实。诸如“智能”空气净化器,一套3M滤网为核心的解决方案+配套APP,传统厂商同样能做,或者说,核心技术在手的他们如果下定决心做,可能会做的更好。
据创新工场旗下小鱼儿科技CEO宋晨枫介绍,近期公司新推了“小鱼在家”看护机器人,其团队的核心成员来自于成立24年的polycom公司多人通信系统团队,硬件的设计、代工则完全是富士康操刀。另外,此前一直主做扫地机器人等家用品的科沃斯公司,也推出了一款主打智能家居的看护管家机器人“亲宝”,可自由移动的机器人同样可实现家庭互联。
可以看到,“硬件”部分最终还是落在了略显传统的团队上面。不能开模,难做设计,以及产品本身的技术门槛,制约了互联网团队在“硬件”上的开拓。而谈及智能硬件的“智能”部分,宋晨枫向凤凰科技表示,其产品主要服务于有看护家中留守老人小孩需求的用户,于是他们做出了不能移动的小鱼在家机器人。究其原因,在于其瞄准的是固定场景下的看护,“机器人跑来跑去反倒会给家人带来麻烦,即便移动会显得更酷”。
更多的使用层面中,不少普通用户发现,本来直接手动就能关掉的设备,变成智能硬件后,就需要掏出手机解锁、滑动、进入APP最终关闭。至于空气净化器的智能化,几乎无一例外的是简单的配上APP,而核心过滤技术大同小异,上游技术和核心零件供应环节依旧没有变化。于是造成了换个壳就能卖的现状,如同当年盛极一时的联发科MTK手机。
智能本没错,但为了智能而智能反倒是陷入了新的误区。
智能硬件的破局猜想:服务价值体系
或许,谈“智能”和谈“硬件”都是谈智能硬件的幌子。赖晓凌认为,建立一个基于需求的服务价值体系至关重要。
回到the one要做的内容服务平台上,传统厂商难做好,主要还是因为在其观念中,将自身内容平台开放给竞争对手是近乎不能想象的事情,植根互联网的团队则没有这些顾虑。通过内容和服务的积累磨合,将硬件纳入到其中一环,至少可以保证公司的生存。在未来的道路选择上,赖晓凌称“可以选择合作,也可以选择合资”。
国内手环厂商咕咚也在近期推出了咕咚ROM 1.0,并表示该ROM将适配更多手环厂商产品。咕咚团队称,未来将会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手环解决方案”上,即成为智能硬件的内容及服务提供方。
这也类似于我们所熟悉的以MIUI为中心的小米模式,但并不仅仅是。智能硬件的服务广度要大得多,包括构建内容、形成软硬件一体的物联网服务,甚至是基于以上的生活方式。
太火鸟创始人雷海波向凤凰科技表示,做智能硬件的最高层次,是向消费者展现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GoPro就做到了,虽然就智能硬件的现有标准看,它并不是“智能”方面的标杆。剥离GoPro的各个环节,每一个模块都并非难以拷贝,但一旦合在一起形成体系,却鲜有厂商复制过去。
也许这就是智能硬件领域的自有价值体系所在:需要场景提供需求,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服务逻辑,无论这套逻辑是基于内容还是基于分享。至于硬件,交给最擅长做硬件的团队就好。
在一些投资人看来,很多智能硬件团队其实走偏了。现在的智能硬件,一个关键问题还是在与如何处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传统领域之间的关系:与其去谈颠覆,不如谈融合,融合的要旨在于服务于用户需求,两个领域的玩家在这个目的下其实没有太多不可调和的矛盾。
也许需求至上的道理并不难懂,也的确有不少人认识到了“智能”和“硬件”都是伪命题,顶多成为方式,并非目的,“于是创新工场投了很多看起来不那么酷、甚至有些土的项目”,赖晓凌补充道。而这些项目,据称大多可在特定情境下解决用户的刚性需求。比起抢传统厂商的饭碗,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团队的机会,也许更多在建立其价值体系服务于用户以及传统硬件厂商上,或者通过资本操作如并购、合资深度为这些厂商服务。
传统领域的玩家,大多则不会死。甚至很有可能,会成为最终的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