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钧泓
奇葩“双十一”终于落寞,主要参与者阿里巴巴也带着小(lao)伙(dui)伴(shou)们相继公布了战绩。根据阿里巴巴方面给出的数据显示,支付宝在双十一全天成交金额为571亿元(约93亿美元),相比去年的362亿又一次刷新了记录。
回归数字本身,会给我们展现一个什么样的阿里?
191-362-571:
这三个数字,所带来的绝非只是金额的急剧增长:191亿是2012年阿里创造的神话开始,362亿则因为2013年阿里上市的波折而备受关注,571亿的2014年彻底变成了天猫的狂欢。
在今年的双十一大战里,前期的双十一商标之争以及最终的战绩,都彰显了阿里电子商务的核心在逐渐转移:虽然从财报上看,C2C依然占据较多的GMV,但是在阿里的规划中,天猫将会是未来所以收入的核心来源,这点在今年双十一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去淘宝化、天猫上位对于阿里而言,有着独特的意义:
1、旱涝保收。尽管遭遇了京东、1号店、亚马逊、苏宁易购等对手的多方阻击,但对天猫来说,“双十一”是一个只赚不赔的生意:作为交易平台,无论商家是否盈利,天猫都能收取交易额2%到5%的佣金。
2、讨好美国投资者。对于在美国上市的阿里而言,“假货、劣质”会引发投资者的担忧,去淘宝化能增强他们对阿里未来的信心。
但同样,相比小(lao)伙(dui)伴(shou)们的战绩,阿里被分流的情况也极为明显:
1、1号店:官方数据显示:截至11日上午10点,1号店全站成交额周环比增长8倍;截至11点,全站成交额周环比增长9倍。
2、苏宁易购:李斌透露,双十一当日第一小时内,苏宁易购PC端和移动端同时在线人数峰值达到206万;而由于具有线上线下连动的布局,苏宁此番网购的门店自提比例达到了约25%,当日凌晨0点到6点产生的订单发货率也保证了98.3%的较高水平。
3、京东:数据显示,在双十一下午4点前,京东收获去年同期2.3倍的订单量;其中,手机品类与日用百货品类订单量分别达到去年同期的3倍和2.7倍,同时在家电品类也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80%。
如果单纯从具体数字看,阿里的571亿可以反映其巨大的体量,但未来发展却将受到来自其他平台的冲击。
跳出双十一看阿里
作为阿里上市之后的第一个购物狂欢,阿里特别邀请了不少海外媒体来参与这次的活动,从整个直播中心400多人的媒体队伍来看,阿里为曝光度“煞费苦心”。
但阿里的国际化只是开始。尽管已经有217个国家地区的用户参与,但是在全球市场上,阿里与海外的竞争对手的差距明显:从阿里财报上看,其国际零售业务2014年第3季度收入为4.19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17.0%,国际零售阿里才起步,双十一只是一个契机,如何在海外站稳脚跟或许阿里还需要做的更多。
平台化:阿里在构建的平台上对接了大量的业务,但是这还不够:在众多垂直细分领域上,有大量崛起的新平台正在冲击阿里的三角洲。阿里平台的价值如何?双十一数字背后,更长一段时间的竞争才能见分晓。
移动化:无论是马云,还是陆兆禧和张勇,均在大谈移动化;相比之下,过去阿里在移动上节奏相对迟缓,而收购UC、高德也是为了补强移动上的短板;在微信的冲击下,阿里又投资了多个社交IM领域,渴望有所建树。虽然此次双十一的成交量上,移动占比达42.6%,甚至峰值一度达到70%,但是从长远看,阿里在移动端一直缺少很好的入口,将对业务的长期发展构成限制。
2014年的双十一已经落幕,在网友娱乐化的“剁手、败家娘们”等称呼下,阿里又一次因为数字站上了关注的核心,但是未来的竞争并非仅仅只看数字,如何在服务体系上构建完善的生态链条,才是阿里未来电商竞争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