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2014腾讯网媒体高峰论坛开幕 移动社交引爆新注意力

   时间:2014-11-13 18:57:01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11月12日,主题为“引爆新注意力”的2014腾讯网媒体高峰论坛拉开帷幕。17位来自国内外的媒体先锋人物共同探讨了在移动互联、社交化、机器人撰写、以及在传统行业跨界的趋势下,媒体行业将如何再度抓取人们注意力等话题。

媒体移动化的行业洗牌

毫无疑问,移动媒体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截止2014年5月,全球移动互联网已经占互联网总使用量的25%,亚洲则占到了37%,中国手机网民更是在今年6月超过了八成。那么,在这个时代里究竟什么改变了?用户的行为又是如何?

在这份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与腾讯企鹅智酷联合发布的报告中,彭兰教授提出了一个最新鲜的解答:移动媒体=内容媒体+关系媒体+服务媒体。关系和情感、空间(LBS)及关联性的将成为重新获得注意力的关键 ,因此报告还提出未来移动媒体的五大创业机会:严肃VS八卦,整合VS原创,单媒体VS多媒体,近需求VS远需求,实名VS匿名。

用技术“算出”注意力

网络媒体如何通过编辑方针和传播思维的改变,从而赢得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关注?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可以帮助赢得更多粉丝?2004年以来一路经历5次在线媒体重要颠覆的赫芬顿邮报,对此颇有研究。

赫芬顿邮报CEO Jimmy Maymann认为Huffington Post的创新是顺应博客、搜索引擎优化、社交网站、视频、移动互联网五大趋势的结果,运用这些技术在实质上解决了人们对于信息民主、信息组织条理性、信息渠道来源的需求以及新的偏好,正是这种做法帮助赫芬顿邮报拥有了全球最大规模的新闻受众。而Huffington Post商业模式探索,特别是如何在内容成本控制和创新收入来源上做平衡和尝试,帮助这个从未打印过的媒体实现了盈利。

此外,Jimmy Maymann还预言了下一个媒体浪潮的四大新趋势:用户创造内容、被动个性化、下一代设备和演进中的货币化。

聚合注意力的神秘法则

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效仿BuzzFeed的互联网企业,到底有没有一种神秘的法则?在国内媒体界还在探索的时候,国外先锋已有了答案。

针对如何培养用户习惯的问题,估值高达8.5亿美元的美国知名新闻聚合网站BuzzFeed副总裁Scott Lamb表示:“我们唯一培养用户习惯的方式是很老套的,就是给很多他们喜欢的内容,这样他们想到我们公司就会有比较好的、比较积极的想法,这是唯一一个培养用户习惯的方法。”

人机撰写的未来博弈

社交UGC、大数据算法和深度学习技术的进步,使得在信息处理领域内的人工智能往前迈进一大步。在今天,很多内容和信息正在通过机器诞生,而不是由媒体人来掌控。如果说今天做的很多内容还是媒体人用新的形式在传播内容,未来有可能这些内容的诞生和传播跟人都没有关系,人并不在回路之中。

Automated Insights VP Adam Berton Smith先生在介绍自己的机器人写作产品时讲到,他们已经可以用机器创造财务类报道,原来可以做到200字左右篇幅,而现在则能够做出3000字左右的文章,将一个故事清晰地讲出来,而主编只需要稍加修饰,就可以发布。

那么,机器人记者到底会不会取代人呢?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在高峰论坛上谈到“智能化或者说机器跟人的关系不是对立关系,我们不应该对它感到恐惧,而要充满希望,甚至是对传统媒体行业带来更多的解放。当我们正确的把这个技术运动到各个领域里面,这时候你会发现作为一个媒体人身上的情怀、能力、责任感等等东西才能够得到更多释放。

跨界让生活变得更好

PC时代的互联网更多是娱乐、资讯类的服务,到了移动互联时代,终端无时无刻不在,很大程度上真正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从而也带来了跨界的机会。

本次高峰论坛,请来了在垂直领域尝试跨界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的四位嘉宾: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PP租车创始人王嘉明,e家洁创始人云涛和华兴资本CEO包凡。他们分别开启了在各自领域与互联网结合的先河,给客户带来高质量体验。

比如春雨医生有效抓住轻微病患的需求,提供免费咨询,弥补了类似妇科、儿科在物理医院中科室不能充分满足的问诊需求。而在腾讯科技调查中78%的人想把打扫卫生这件事让人代劳,却无法在传统行业实现,e家洁却能通过聚合资源,进行再配置的方式,帮这部分人群解除烦恼。

正如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网络媒体总编陈菊红在开场时提出的疑问“抢走注意力的仅仅是手机吗?做一个app 出来是不是就能赢回注意力了呢?在媒体的发展历史上,我们一直关注着媒介的发展,但用户的注意力也是发展变化的吗?还是说他们想要的一直没变过?”

对于用户来说,跟资讯内容争夺注意力的,其实是他们的社交,娱乐等等其他需求。这才是注意力的真相。今天我们非常幸运拥有了比以往多得多的用户数据,所以在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注意力”这个词,从而找到我们持续发展的方向。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