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亚马逊中国总裁:亚马逊在中国只为两件事

   时间:2014-11-20 13:50:14 来源: 新浪科技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亚马逊中国总裁、全球副总裁葛道远

亚马逊中国总裁、全球副总裁葛道远

11月20日上午消息,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昨日在浙江乌镇开幕,大会为期三天,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为主题。来自100多个国家的上千名政经领袖和互联网大佬将在此共议全球化背景下互联网发展和未来趋势。

在20日上午的“跨境电子商务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分论坛上,亚马逊中国总裁、全球副总裁葛道远与会并参与对话环节,葛道远表示,亚马逊是跨境电商这方面的先锋,做了有十九、二十年,大概有两亿五千万的客户。

葛道远指出,我们在中国的这种存在是为了做两件事情,首先是关于我们想更好地利用这个机会给中国的客户带来全世界的产品,我们知道的一些有意思的产品,一些有优势的产品,中国客户需要的产品,我们也和在欧美日来找到一些合作伙伴,让那些销售商能够把他们的产品卖到中国。

第二点,就刚才马云先生谈到非常类似的,我们有一些团队在中国,他们的角色就是帮助中国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来帮助他们出口到世界其他国家,所以我 们开放了在美国欧洲的平台,在亚洲以及在南美的平台,使得两亿五千万的客户,能够通过我们的平台连接在一起,这样他们可以把产品销售到整个世界,这就是我 们所做的业务。(木南)

以下为部分对话实录:

张蔚:我们首先先请各位嘉宾给我们介绍一下他们在跨境电商方面的业务,首先我们请亚马逊的葛道远先生介绍一下亚马逊全球跨界电商的现状。

葛道远:大家早上好,我非常荣幸今天早上来参加这个论坛,我也很高兴在舞台上和大家一起分享跨境电商相关的一些话题,我们一直亚马逊是在这方面的先锋,在座的可能有人不太了解,我们做了有十九二十年,大概有两亿五千万的客户,我们最近在北美,也就是美国、加拿大、欧洲、德法意英都有很强大的存在,我们的运作在日本也很多,我们的生意在南美、巴西、墨西哥,还有印度在中国都发展得很好。我们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在这样一个最充满活力,也是最大的电商市场,那就是中国,我们在这里已经有十年了。

我们在中国的这种存在是为了做两件事情,首先是关于我们想更好地利用这个机会给中国的客户带来全世界的产品,我们知道的一些有意思的产品,一些有优势的产品,中国客户需要的产品,我们也和在欧美日来找到一些合作伙伴,让那些销售商能够把他们的产品卖到中国。

第二点,就刚才马云先生谈到非常类似的,我们有一些团队在中国,他们的角色就是帮助中国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来帮助他们出口到世界其他国家,所以我们开放了在美国欧洲的平台,在亚洲以及在南美的平台,使得两亿五千万的客户,能够通过我们的平台连接在一起,这样他们可以把产品销售到整个世界,这就是我们所做的业务。刚才马云先生谈得非常好,谈到远见的问题,我们的这种视角或者说是远见,对于我们在中国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每一个中国的客户不仅仅是现在的六亿网民,还有那些七亿没有上网的网民,我们希望每一个中国的客户,不管在哪里,不管是不是在偏远的地区,都有机会有一个窗口来接触世界上的每一种产品,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能够获得世界上的各种产品。

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也认为我们有一个长期的想法,就是中国的每一个公司,不管是大公司小公司都有机会把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世界上其他的地方,不管在美欧、日本还是在南美,这就是我们的想法,谢谢。

张蔚:跨境电商确实有一个“境”字存在,少不了政府的支持,问一下葛道远先生,跟政府合作方面,亚马逊有什么可以分享的?

葛道远:这是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如果想象一下在中国一个商家,在这个省份有非常好的产品想销售到意大利,它会面临很多挑战,我们刚才说无国界的电子商务,每个消费者可以跟全世界的商家联系在一起,这个是很好的现象。但是我作为一个销售者,我不想说这个语言,其实有很多复杂的管制的要求,有产品物理运输的问题,还有我怎么了解意大利的消费者呢,从总体上来说,应该是世界各地有大致相同的需求,但是他们比较喜欢的语言、比较喜欢的颜色、说什么的语言也是非常细节的问题,各个国家都不一样。

所以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那么最终你如来进行创新,能够解决在消费者方面的挑战,刚才我的同事也同意小的企业也希望是全球性的企业,我们希望能够为消费者和商家联系在一起,我们的作用要解决他们的问题,我们就是要让他们能够实现点到点的无缝的链接。意大利突然到那里就能成功的话,这是非常困难的,在中国也是一样,比如在中国也希望有意大利的产品,意大利也需要中国的产品,我们的作用就是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