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被对手无视最可怕,那说明你还没有能与对手站在一个高度上。一旦对手开始对你冷嘲热讽,那就能够欣慰了——对手已经认可你的实力能够匹敌,开始产生惧意。2014年一直受困于智能手机销量下滑、业绩表现不佳的三星,在纽约举行的“2014年三星投资者论坛”上对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的国际竞争力提出质疑。
三星电子专务理事李明振在论坛上表示,小米在中国市场的表现相对出色,不过其战略能否让其在中国本土以外的市场也获得成功还是未知数。这间接承认了三星在中国大陆市场表现不敌小米,事实也的确如此,在2014年三季度国内手机销量上,小米已经超过了三星,跃居第一。与此同时在11月24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三星电子正在酝酿管理层重组,目前负责移动业务的三星电子联席首席执行长申宗均有可能不再负责移动,并失去联席执行长职位,而负责家电业务的尹福根将接替他管理移动业务。这无疑都在释放一种信号三星开始紧张了。如今,三星忌惮的只是小米是否会在全球市场上复制类似的成功。对于小米来说,一旦受到全球市场认可,或许将成为三星没落的因素之一。
创新模式指路 雷布斯野心勃勃
小米的野心在一步步扩大,或许目前能占据国内市场智能手机销量榜首是当初的小米也无法预料到的。但既然走到这一步,小米若不再给自己规划一个大的蓝图,实在说不过去。而这的蓝图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成为全球出货量最大的手机厂商。近日首届浙江乌镇举办,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为主题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众多大佬共议全球化背景下互联网发展和未来趋势。
而雷军在大会上发表题为《智能家居引领未来世界》的演讲并指出,小米现在整个平台已经拥有7000万激活用户,一年后会有超过2亿的用户量。全球市场刚开始展开,在过去的一年里面小米开拓了6个市场,包括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印尼等。而用小米的创新模式,再经过5—10年,小米有机会成为世界第一的智能手机公司。
雷军所谓的创新模式,指的是把硬件用接近成本价的方式销售,通过智能终端架构一个巨大的移动互联网平台,然后再在上面做增值服务。也就是说,现在小米还走在自己创新模式的初级阶段——建立完善的智能硬件生态链。一旦智能硬件集群建设完毕,小米就可以把硬件、软件和互联网结合在一起,用这样的模式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子。
如此一来,智能硬件和增值服务相辅相成,将成为类似苹果的闭环生态圈。三星目前还是依靠硬件销售来获取利润,虽然其创新功能较多,但用户黏性却不高,这给了小米趁虚而入的机会。一旦小米由现在的6大市场扩展开来,无疑将对三星的智能手机乃至整体智能硬件市场产生巨大冲击。实事求是的说,三星的产品还是一如既往的优秀。但面对小米等后起之秀在价格、配置、创新模式上的对抗,显得力有未逮。三星如果真的没落,不是自己无能,而是“敌军太强”。
营销大战不可取 关注品牌连锁反应
在小米的国际化之路上,需要注意的方面有许多。许多人之所以不看好小米在海外市场有所作为,无非是认为小米不可能照搬国内获得成功的营销模式。不过有着三星、诺基亚、黑莓这些失败的前车之鉴,也有苹果这样的赢家模式,小米在国际化进程中如果能汲取更多经验,未必不会获得成功。
既然国内的营销手段不能复制,那完全可以借鉴营销大家三星的经验。三星之所以能在以往成为出货量最大的手机厂商,凭借的正是无尽的营销投入。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三星同样在栽倒在营销上。巨额费用使其成本不断上扬,而用广告堆积出的品牌价值和形象就是空中楼阁,不堪一击。
小米在营销上可以去芜存菁,不搞盲目的巨额宣传战。即使有钱也不能在营销上大手大脚,三星的教训是血淋淋的。只要有意识地针对自身产品中的最大亮点进行宣传,将卖点传递给用户,并被广泛接受即可。而在手段上,依然可以不依靠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可以在互联网、APP、Twitter/Facebook等渠道上大做文章,反正小米玩起来也驾轻就熟。当然,别忘了,与国内环境不同,在国际化进程上,切记不能将营销当做绝对的“杀手锏”。
当下,小米的海外之旅仅仅停留在6个市场上。除了印度以外,其他都还只是规模较小的市场。这对小米来说,是积攒海外经验的最好战场。就目前来看,小米要关注的是品牌连锁反应。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在更大的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市场,这些地域由于市场情况类似(譬如欧洲市场由于小国家众多且相互接壤,在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可以辐射至多个多家),小米完全可以采取“以点及面”的方式,着重在其中一个或数个市场打出名头,然后自然会产生连锁反应。此外,本土化势在必行,小米要熟悉当地法律法规、市场环境、消费者喜好等。
一旦在营销和品牌建设上与三星旗鼓相当,乃至有所超越,小米自然能够在全球市场上与三星一战。如果三星在接下来的两三年内依然没有起色,那没落也并非不可能。
丰富产品组合 价格区间合理化
小米千万别想着在海外市场进行机海战术,这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三星资深副总裁Robert Yi就表示,2015年三星会把所生产智能手机的型号减少25%到30%。这意味着三星决定摒弃现有的生产流通多机型的复合型策略,将分散的开发生产能力集中,以提高收益额。这给了小米新的提示,多不一定战斗力强,很有可能会导致成本上升且型号驳杂,导致用户认可度不高。
实事求是的说,目前小米的产品组合还不够合理。在国内凭借小米、红米的“组合拳”尚能满足用户需求,这是由国内消费水平所决定的。但在国外,消费水平不一。如欧美市场消费水平较高,印度市场消费水平较低,这要求小米必须在产品方面有意识地进行差异化对待,并使得价格区间合理化。当然不能像三星那样,非得在价格上和苹果掰掰手腕……
小米在高端终端上还有所欠缺,单凭小米4等产品,并不足以和三星旗舰机型对抗。如果小米能推出2500—3000元左右的机型,在各个方面能与三星旗舰媲美,将再好不过。小米4及小米3等产品可以作为中端机型存在——类似魅族MX4 Pro和MX4的定位。在低端,红米其实存在的价值不大。无非是为了随时成为公关卖点、稳定米粉热情并与线下渠道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但并不能对小米的生态圈增加多少附加价值。在海外市场,小米要重新考虑红米系列机型的定位,根据不同市场情况作出调整。
无包袱 放手一搏
作为一家还在高速成长的企业,在进军海外市场的道路上,小米实在没必要给自己太多压力。能成功,自然会傲视群雄,即使失败,还有国内市场这根基,会给予小米卷土重来的机会。在除了苹果,其他国际手机巨头纷纷衰落的当下,正是小米建立自己势力的时刻,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制定规则——一切尝试和创新都是值得鼓励的。
在小米的国际化道路上,三星是避不开的敌人,也是小米创新模式最好的试金石。如果真的能像雷军说的那样,在5—10年后,小米成为世界第一的智能手机公司,那就意味着三星那时候已经没落。作为业界观察者的我们,只能慢慢观看形势的进一步发展。究竟是吹牛还是胸有成竹,明年就将是关键节点,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