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颠覆规则,智能音箱需要新逻辑

   时间:2014-11-25 11:33:57 来源:ITBEAR科技资讯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智能牌”大行其道的今天,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加之最新的智能穿戴,似乎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用“智能”来换“新颜”。之前,很多创业团队就已经将目光放在音箱上,“智能音箱”的概念不绝于耳,美国音箱品牌SONOS也在今年10月正式进入中国市场。那么,什么样的音箱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音箱?智能音箱为什么能成为大家眼中的香饽饽?

便携性与好音质博弈下的智能音箱 

听音乐,从最早的卡带式录音机到后来的MP3,科技让音乐播放器越来越便携,到用智能手机听音乐的今天,已经将便携性发挥到极致。但是,越来越薄的手机没有能力支持更好的音质,蓝牙音箱应运而生。可以与手机进行无线连接,好音质加之小巧的外观设计,蓝牙音箱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

然而,蓝牙音箱的出现依然没有终结便携性与好音质的博弈,蓝牙音箱虽然解决了音质问题,但依然需要依附于手机、电脑等其他终端,才能够播放音乐,很难满足“日益挑剔”的大众。蓝牙音箱逐渐成为一个锦上添花的配置,处境变得十分尴尬。

智能音箱作为目前的发展趋势,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如何兼顾便携性与好音质。智能音箱需要实现独立播放音乐。也就是说,音箱必须能够不依附手机、电脑,可以直接连接云端,独立搜索并播放音乐。这样的体验可以描述为:要听音乐带上我的智能音箱就可以了。

那么,怎样的交互模式能够保证智能音箱的独立性?目前来看,对音箱的操作,软硬件的结合是必经之路。音箱想要联网,至少需要一个输入WiFi密码的键盘,借助手机APP联网便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手机控制音箱难免会影响音箱的独立性,业界大多认为,音箱进入智能时代,用户对音箱的操控一定是人对音箱实现直接交互,可以借助手机实现更复杂的操作,但是基本的操作需要直接与音箱进行交互。

智能语音是保证音箱独立性的交互方式

按键是最直接的交互方式,例如音箱上具有上一曲、下一曲的按键,增大音量减小音量的按键,直接按键操作,即可完成对音箱的控制。但这种“古老”的方式很难打动用户,我们不认为这样的方式是智能、时尚、具有科技感的交互。

目前,已经有创业团队进行了交互上的突破,例如 Muno,轻拍顶部,暂停,再拍一下又开始播放。想听下一首,用手扶着它往右倾,往左倾则是上一首。改变按键的形式,以更有趣的动作感应来对音箱进行基本操控。

同时电蟒云音响为了保证音箱独立性,以更简单直接的方式实现交互,为音箱配置一个显示屏,有了类似手机触屏的显示屏,更多复杂的交互也能由音箱独立完成。可以简单理解为把控制音箱的手机直接内置到音箱中,“简单粗暴”的解决了交互问题。

以上两种尝试都在保证音箱独立性的基础上进行人机交互方面的创新,但就智能交互来说,并没有在实质上突破以往按键的形式。

在智能穿戴流行,硬件极简化的背景下,语音交互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苹果iPhone 4S发布后Siri迅速走红,人们开始熟悉智能语音这种新的交互模式。不少科技公司也开始着力智能语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其中以科大讯飞的语音技术最为抢眼。

引起笔者兴趣的是,科大讯飞最近也上市了一款智能音箱。这款智能音箱毫无疑问地融合了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技术。通过语音进行对音箱的简单操作,例如搜索歌曲、定时关机、设置闹钟等。

在歌曲搜索方面,科大讯飞支持语音、哼唱、原声搜索,这样多元化的搜索功能如果没有强大的曲库支撑,可能也会变成鸡肋。好在讯飞智能音箱以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的正版音乐曲库为内容源,通过WiFi连接云端之后,音箱即可独立完成音乐的搜索和播放。

智能音箱将成智能家居入口

目前,市面上顶着智能头衔的音箱已经不占少数,甚至一些厂商对普通的无线音箱都称之为智能音箱。不论是传统的硬件厂商还是创业型的互联网公司,似乎都盯上了音箱这个领域,他们为什么如此看好智能音箱?

业界早有专业人士指出,随时智能家居的大势成形,智能家居是继移动互联网之后的又一发展浪潮,这时候的风口浪尖是何其诱人,谁能率先占据智能家居的入口,谁将在下一个时代笑傲江湖。

未来的家庭里,电视、电脑都在变薄,对外置音箱的需求日益强烈,电视机配音箱的“怀旧”搭配方式又将成为新的流行。智能音箱在独立播放音乐的同时可以服务于其他家电的外放功能,这是消费者所看中的。

智能音箱与其他智能家电相连是很明显的趋势,智能音箱很容易占据家庭智能家电网的核心地位,也就成为了业界人士口中的智能家居的入口。

而我们上文中提到的讯飞智能音箱就是由科大讯飞在今年八月的“语音点亮生活”科大讯飞智能家庭语音产品发布会上正式发布的。为什么在智能家庭发布会上选择发布一款智能音箱产品,似乎已经有了答案。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