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评论:网络文化消费尚欠东风

   时间:2014-11-25 14:19:10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淘宝平台交易额为571亿元,全电商网络交易额达805亿元,创造了有史以来的最大单日网络成交量。

今年的"双十一",俨然已成国民的消费盛宴。以阿里巴巴为首的电商企业,获得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淘宝平台交易额为571亿元,全电商网络交易额达805亿元,创造了有史以来的最大单日网络成交量。

但是,这场盛宴更多是一场"物质的狂欢",而非网络文化消费的春天。阿里巴巴的数据显示,淘宝热门商品排行榜前5名分别是:手机、奶粉、箱包、女裙和面膜。文化消费,包括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等,均未成为消费追逐的热点。

事实上,网络文化消费当下已是大众最为重要的日常文化活动。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2014年的中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基础性数据调研显示,当前居民文化消费花费时间最多的两个项目--看电视和上网的月均时间占比已非常接近,分别为45.8%和41.1%。

数据还表明,进行网络文化消费的消费者,在消费能力、消费时间两个方面都较线下消费的消费者要高;相较于线下文化消费,网络文化消费在传播渠道和传播成本上占据了先天优势,传播特点更适合现在碎片化、快节奏、个性化的城镇生活。

看上去,随着计算机和手机用户的增加,以及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提高,让中国网络文化消费已具备深厚的群众基础,但要使其与大众参与度相匹配,仍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为何尚欠东风?"双十一"的数据可以给出答案。

一是现阶段网络文化消费"冷热不均。"时间消费热,支付消费冷",消费者对网络文化消费的参与热情较高,但大众对网络影视、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等网络文化产品的实际支付能力较差,网络文化内容创作生产和最终支付消费,没有串成一个流畅的闭环链条。

此外,"中低端产品消费热,高端产品消费冷",网络文化消费额随着消费者本身收入水平增加而线性增长,但年薪超过20万元以上人群的消费值却出现陡降。这恐怕是因为,当前的网络文化产品,大都以中低端产品设计为主,而缺乏相应的高端文化产品设计,难以吸引高收入人群。

二是全国网络文化消费行为呈现出奇特的趋同性。线下文化消费行为受当地人文风俗、基础条件等种种软硬件条件制约,表现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消费差异。而在网络文化消费中,针对目前的主要网络文化消费行为,如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等,并未显示出地区差异。

令人略感意外的是,调研还发现,网络文化消费的主力消费人群年龄段为24~40岁,他们贡献了目前所有网络文化消费占比的70%以上,这和传统上认为网络文化消费主体是20岁以下青少年的判断存在显著差异。

当然,今年"双十一"的文化消费也不是没有亮点。电影《一步之遥》通过电商平台进行抢票销售,电影尚未上映,就已卖出16万张影票,形成"影片宣传推广-预售票-资金回笼滚动"的新型营销模式,观众得了实惠,制片方攒了人气,电商赚了市场和流量,多方受益。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
关闭
ITBear微信账号

微信扫一扫
加微信拉群
电动汽车群
科技数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