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国内互联网圈,除了网易VS陌陌“撕逼大战”闹得沸沸扬扬外,还有一则重磅消息备受业界关注:国内打车软件企业滴滴在12月9日宣布获得新一轮超过7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淡马锡、国际投资集团DST、腾讯。
据悉,这是滴滴获得的D轮融资,本轮融资既是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最大的一笔投资诞生,也是中国互联网非上市公司中最大的单笔融资之一,同时这一数字已超出了绝大多数公司IPO时的融资金额。
在此之前,滴滴已先后完成三轮融资,分别是来自金沙江创投的300万美元A轮融资,来自腾讯的1500万美元B轮融资,以及来自腾讯和中信产业基金近1亿美元C轮融资。四轮下来,共融资8.18亿美元,市场估值约35亿美元。
一家成立于2012年9月的公司,仅仅用两年时间,竟取得如此超速度发展,受到众多VC创投机构的信任宠爱,不可谓让人顿生羡慕之心,这样的造富神话,今天或许只有在互联网行业才能出现。
在国外,作为最具价值的非上市高科技公司之一,成立仅四年的Uber也已成为了移动科技界成功创业的典范。12月5日,Uber宣布刚刚获得新一轮12亿美元融资,并寻求从战略投资者那多融资6亿美元,而公司估值达到了400亿美元。滴滴与Uber的高估值与巨额融资都似乎在印证移动出行正站在行业的风口上。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论门道。投资一家企业,就意味着其有钱可赚,有利可图;但投资也会有风险,一个不小心就打了水漂。在各大VC创投机构纷纷把巨资押在滴滴打车的同时,人们关心的眼光也转向了这边,不禁会好奇地问,滴滴打车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能够让“钱”变得如此任性、疯狂呢?!
融资?用市场数据说话
对于投资者而言,如果说最初两轮投资滴滴打车,看的是团队和人,那么第三轮、第四轮除了这些之外,更看中的就是市场数据,因为打车软件市场经过两年的发展,已经有了强弱先后之分。
就在本月13日,国内发行量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主流财经媒体之一《21世纪经济报道》,罕见的在头版头条最显要位置,以《下一个风口:车联网+O2O”》为标题,聚焦报道了滴滴获巨额融资背后的缘由,从而也揭开了VC重金投资滴滴的真相。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早在淡马锡、DST投资滴滴前,就委托世界知名的数据分析公司,对目前国内打车软件市场,做了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发现不论是从用户经常使用的打车软件、使用频率的排名,还是乘客量和司机排名等指标上,滴滴均遥遥领先于其竞争对手。
调查报告显示,在乘客量和司机保有量方面,滴滴打车与主要竞争对手快的打车相比,除了在京、广、深、沪四个一线城市大幅领先外,在南京、天津、青岛、武汉、大连、沈阳、济南、厦门等城市,滴滴打车均全面领先。上述城市滴滴快的乘客量整体比率约为3:1。即滴滴占据了75%的市场份额。全国约有120万出租车,滴滴打车的司机装机量约为80万,快的打车约为50万,其中有部分司机同时装有两款软件。
这一结论,与不久前CNNIC发布的《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中的数据基本一致,CNNIC数据显示,在中国打车软件市场,74.1%的用户选择使用滴滴,超过排名第二位的快的打车1.48倍。
《21世纪经济报道》还披露,在用户经常使用的打车软件、使用频率的排名上,滴滴也是处于领头羊地位。报告显示,接受调查的用户中,有85%的用户称经常使用的打车软件是滴滴,而只有46%的用户使用快的,易到用车和Uber的占比则更低,分别为26%、2%。其中部分用户经常使用多款打车软件。使用频次方面,70%的用户称第一频次会使用滴滴,而第一频次选择快的的人仅为29%。按这份调查结果,滴滴打车在业内已完全胜出。
近日TalkingData发布的《移动打车应用行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同样显示,目前在中国移动打车应用行业,滴滴打车用户月活跃量为快的打车的2倍多,滴滴相较补贴前月活跃用户数(2013年12月)增长688.1%,相比滴滴、快的补贴大战开始时(2014年1月)增长166.1%。综合移动打车应用的用户月度覆盖量,可以看出滴滴打车具有更高的用户黏性,这也是一直以来,滴滴得以在市场中取得明显优势的重要原因。
应该说,在移动出行领域的市场占有和多维度数据指标上的大幅度领先,是滴滴获得资本青睐的根本原因,至少在投资者眼中,对于国内的移动出行市场的战争,在现阶段是倾向于押宝并有利于滴滴的。
而就在上周三,滴滴打车CEO程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也表示,目前滴滴的日订单量是Uber的十倍,单日订单数最高曾达520万。他预测,滴滴于今年8月启动的专车服务滴滴专车的订单数,将于明年超过Uber的专车服务Uber Black。滴滴志在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交通出行平台,该公司计划将新近筹得的资金用于扩张已有服务及开发新产品。
盈利?看未来战略布局
一家企业的野心和战略布局,对投资者而言也是至关重要。滴滴并未将事业局限于出租车领域,程维和他的团队还有着更大的视野。8月中旬,滴滴打车在京上线“滴滴专车”业务。滴滴打车面向出租车打车用户群体,而滴滴专车则针对中高端商务约租车群体,这意味着滴滴开始构筑全新的立体化智能交通生态体系。
据悉,定位于中高端商务出行人群的滴滴专车,自今年8月上线以来,短短4个月时间内,滴滴专车业务已覆盖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6个大型城市,城市数量还在进一步扩张中,日订单已经突破15万单。滴滴也由此成为中国商务专车领域,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公司。
相关数据分析指出,未来几年整个中国的商务用车市场规模可达4000亿,而中国每千人拥有汽车数量为180部,加之一些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的限购政策,商务约租车市场作为共享经济的一环,将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补充。
一位业内专家如此评述,滴滴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其实是以一种非常规的高速度发展,它既反映出这家创业公司的强大的生命力,更折射出一种创新方式在填补市场巨大需求的过程中所迸发的巨大能量,进而影响到了中国城市交通系统的管理思路,这种创新的技术和模式释放出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对于滴滴这种基于移动互联网而生的公司来讲,优秀的人才和创新的技术,才是最核心的因素。据了解,滴滴打车招募了世界上最出色的大数据、算法专家,组建了一支超过800人的技术团队,并与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研究如何才能持续优化出租车的调度,以此确保司机和用户订单信息准确的推送,以及精确的路线规划。
“在移动智能出行领域,7亿美金其实算不上巨资。我们希望的事情是只要出行,就一定要用滴滴,也许是公交车,也许是出租车,也许是专车,也许自驾,”程维说。他构思了一幅雄心勃勃的蓝图——将滴滴覆盖到公共交通系统及同城物流,比如运送包裹。
据此前消息报道披露,滴滴的愿景是打造一个多端出行平台,其中涵盖出租车业务、专车业务、同城物流、移动零售、智能公交等多种服务。目前,随着出租车业务的成熟和滴滴专车业务的快速发展,其平台架构已经初现端倪。
对此,不少投资者、创业者认为,打车服务是移动互联网时代O2O最好的呈现形式之一,因为它满足了位置服务、用户需求、在线支付的多重要素。滴滴把新技术、新秩序引入个人用车行业,满足新人类(互联网一代)的需求,获得了庞大的用户规模。基于庞大用户规模,向其他服务拓展寻求盈利模式,围绕打车、专业用户做精准营销,发掘用户潜在消费需求,未来滴滴或许将成为一个颠覆传统服务业的O2O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