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微信硬件创新大赛“深圳宣讲会盛大开幕,开启智能硬件新起点

   时间:2014-12-19 13:46:02 来源:中华网财经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2014年12月18日,由微信硬件团队与科通芯城旗下的硬件创新创业平台硬蛋联合主办的首届“微信硬件创新大赛”深圳宣讲会于深圳盛大开幕,多位重量级嘉宾出席宣讲会。微信硬件创新大赛是以微信公众平台设备接入能力为基础,以探索物联网发展趋势,寻找和微信合作物联网未来之星为目的大赛,将依次在深圳、上海、武汉、北京举办四场宣讲会,本次宣讲会是第一场。

宣讲会现场,大赛主办方微信开放平台创新部高级总监王金桂先生代表主办方微信,对外公开了微信对硬件创新、软硬件与微信的结合的理解。王金桂表示,举办微信硬件创新大赛的初衷是希望在物联网时代,发掘更多好的应用和微信连结在一起,从而更好的服务我们的生活。微信硬件平台就是基于微信公众号帐号体系,实现硬件连网,连接微信,让人和设备产生关系,和服务产生关系。微信硬件平台欢迎硬件和软件的开发团队和个人,来这一平台上做产品开发和服务。同时,王金桂表示,微信硬件开放平台具体支持方式,第一步是做连接,解决设备提供商和用户,设备三者之间连接的关系,让设备厂家知道用户是谁,在哪里,设备工作状态如何等互联的信息;第二步,基于微信平台的增值能力,如庞大的关系链,社交关系等让用户产生互动;又如语音识别、图片识别等能力,为硬件和软件带来更多增值空间。

联合主办方科通芯城营销副总裁刘宏蛟表示硬蛋将为本次参加“微信硬件创新大赛”的团队提供全程支持。首先是供应链的全程支持和服务,包括对接方案商,模具商,各种各样的设计厂商等,从idea到成品的全程供应链支持;其次,硬蛋平台将帮助硬件团队做品牌,做营销;第三点,硬蛋将与微信连接,将为硬件团队提供更好的服务,挖掘出物联网的未来之星。

微信硬件团队高级产品经理舒展先生也针对微信的物联网理念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和分析。舒展介绍到,目前全世界有142亿多的设备接入互联网,并且每天有2000万台新设备连网,到2015年底,这一数字将变成200亿,相当于全球三倍人口数。这意味着物联网时代真的来了。

同时,微信公众帐号将有效帮助物联网改善用户体验的三大核心是提供实时的信息,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分享经济带来全新的产品形态。而对于硬创团队特别关注的如何接入硬件平台,微信将基于公众帐号开发服务,以服务号能力为例,将开放消息触达能力、轻应用、社交能力、支付能力、多客服能力等多重能力。而在硬件平台上基于公众号帐号体系做的服务号独有能力则包括设备二维码,APP跳转关注公众帐号,蓝牙近场连接,不同AppID间的数据传输接口,WIFI AirKiss 等能力。更多细节,开发者可以登录微信硬件开发者门户(iot.weixin.qq.com)了解详情。

与此同时,华为消费者BG战略合作总监王琳、康佳集团多媒体全球研发中心软件所所长周波、乐心创始人潘伟潮、奥瑞那ODM事业部总经理张雨和广东艾沃科技有限公司品牌总监林瀚资也各自带上公司权威智能硬件产品,包括智能手环、血压计、净水机等,为所有参会人员做了精彩案例分享,并现场展示产品接入微信,现场高潮不断,参会的软硬件开发者掌声不断。

为了能让大家更好的了解本次大赛的情况,宣讲会特别安排了月90分钟的答疑环节,微信硬件核心团队成员亲自上阵解惑,从互联网格局到产品领域发展,再到提供厂商支持,答疑现场热闹非凡,微信硬件核心团队成员也耐心阐释。

除宣讲会外,场外还设立了智能硬件产品展示区,微信电视、空调、灯、净水器等20余件产品精彩亮相,涵盖智能家居、健康、可穿戴等诸多领域,让参会者大呼过瘾。

微信对于物联网的理解,始终强调软硬件的结合,并构建基于微信的软件和硬件打通的生态系统。宣讲会上再次披露,秉承微信的理念,大赛在团队招募上将不在遵循传统招募,而是不限团队或个人,只要自身产品与微信有合作契合点,甚至有足够优秀的idea的软硬件团队或个人,都可以参加此次大赛。同时,微信硬件团队与本次大赛的联合主办方硬蛋将全程提供供应链支持,不仅有模具,PCB、原型设计、IC元器件还将提供开发板和云服务的全产业支持。大赛合作伙伴更包含国内外顶尖企业,如:TI中国、Broadcom中国、高通、Marvell 中国、Ayla Networks、机智云等。这次大赛将全面降低参赛门槛,帮助参赛选手实现Idea到产品落地。

据悉,12月26日,大赛将在上海开启第二场宣讲会。到时将为大家呈现更多精彩内容。目前,活动已正式开启,参赛选手和观众都可以通过搜索微信公众帐号【微信硬件】进行关注,点击菜单栏“硬件大赛”即可报名参与,也可扫描关注下方的微信二维码报名参加。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