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拿了牌照注了册 腾讯微众银行离真正热闹有多远

   时间:2014-12-22 09:46:52 来源:搜狐IT 作者:杨舒芳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安静了一段时间后,互联网银行又火了起来。因为有一个小伙伴率先领到了准生证,还在有关部门办好了户口。这个小伙伴的名字叫微众,他有个干爹叫腾讯。

监管层对微众银行的关照程度,甚至超出了他们自身的预计。

我们先来看一下到目前为止的审批时间线。

1月6日,银监会首次明确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可能性。

3月11日,银监会确定5家民营银行试点方案。

7月25日,3家银行正式获批筹建,分别为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和天津金城银行。

12月13日,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获得银监会开业批复。

而据此前微众方面的消息,他们的预想是,能在2014年底拿到批文,明年6月份之前能够拿到开业批复。

对比之下,银监会的动作足足比这个节奏快了半年。可猜测的是,对互联网金融日渐崛起的力量,监管层已在积极寻求合适的引导方式。这一点在P2P和众筹的身上也可以看到类似的痕迹。

但快节奏并不意味着双方完全的契合。据江湖消息,微众银行的思路与监管层最初设立民营银行的初衷并不相符。

坊间流传,监管层同意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初衷是,通过区域性银行的丰富,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活跃一向比较沉闷的金融氛围。

这一点从前三家获批筹建的民营银行身上可见端倪。三家注册地分别为深圳、温州、天津,前海是我国金融业改革创新的标杆之地,温州是一直以来的制造业和民间金融兴盛地,天津则是近几年政策倾斜的重点对象,自贸区方案已基本敲定。

这三家银行的获批筹建,曾有解读认为,是监管层结合地域做出的考量,目的在于为当地及附近区域的产业升级提供服务。但微众银行已经明确的定位是“个存小贷”,主打屌丝经济,不考虑地域因素,坊间猜测涉及对公业务较少。目前来看也得到了当局的认可。但细究起来也是个隐性的雷。就好比上学时跟父母要个电子词典说要学英语,最终却变成了打游戏,他们觉得你现在学习还不错所以没发火,但万一哪次考砸了呢。

在业务层面上,微众在短时间内也恐怕难以如大家所愿,带来切实的惊喜。

这一点,我们从三个纬度来谈。

第一,没有实体,是微众的天生优势,也是天生缺陷。因为没有人能真正告别银行卡。

在民营银行监管政策靴子落地之前,一切都要参照现有制度。根据央行此前的文件,开设个人电子账户时,区分强弱实名电子账户。

弱实名电子账户的定义为,未在银行柜台与个人见面认证开立的电子账户。根据规定仅限于购买该银行发行、合作发行或代销的理财产品。显然微众银行的账户属于弱实名电子账户。

在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看来,互联网银行在不具备强实名认证属性的情况下,只能选择与其他银行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陷入了被动。一旦合作银行认为代为认证的成本较高,寻求收费,互联网银行可能遭遇成本挑战。

第二,具体业务在目前的框架上,短期内再上台阶有一定难度。

根据开业批复,微众银行的经营范围在传统银行基础上略有收缩。最有可能早上线的业务为存款和贷款。

通常是基础支柱的存款业务,在微众这里变得有点尴尬。不只是微众,阿里系的浙江网商银行也一样。对用户来说,存款就是找个地方保管钱而已,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用户追求安全,直接通过发卡行的网银或手机银行办理业务就可以,何苦再转到微众的账户;如果用户追求收益,就不会选择存款,理财通、余额宝难道不是更好的选择?

贷款倒有可能成为增量。在贷款利率放开后,机构能自行定价。微众等民营银行的介入,有可能会解决相当部分的融资问题。但金融领域的新兴事物在初期会受到较多限制,因此可能在审批上不会比传统银行简洁太多,急需用钱的融资人可能还是会选择P2P等方式。并且贷款规模的基数,还取决于上一个基数,存款规模。

第三,大数据未必那么好用。

对于大家一致比较看好的大数据,鲁政委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1.未来大数据成为产业后,个人隐私立法可能会进一步完善。合法边界将变得明确,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很多数据将不能用于商业。

2.数据挖掘的成本收益仍是未知数。对主打屌丝经济的互联网银行来说,这笔账不见得非常划算。他之前跟某知名互联网企业老总聊天,该企业同样手握大把流量和数据,但并没有做过多开发,老总直言,要花钱啊。

3.腾讯系确实在大数据上有优势,但劣势在于用户在某些方面的不信任感,例如qq号被盗产生的不安全感,可能会延生到金融方面。考拉君的一个朋友至今不肯在微信绑定银行卡,便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最后总结一下,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势来看,微众的未来是光明的。但作为一个大平台级的创新,势必会经历一番成长的痛苦。尽管金融氛围在逐渐轻松,微众短期内恐怕仍难以带来大惊喜。期待它能复制理财通、微信红包当时辉煌的同学们,可能还真要暂时失望了。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