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近年来发展的风生水起,不久前估值达到400亿。据路透社报道,2014年,小米高调宣布要取代苹果和三星,成为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机厂商。但相对于苹果与三星28.7%和18.7%的利润率而言,小米1.8%利润率与前两者的差距非常明显。笔者在此想要谈的是,要成为世界第一,别忘了小米的致命短板。
苹果软硬生态塑造高端溢价,但商业模式本质依赖硬件赚钱
小米的核心商业模式被业界说得够多,还是回过头来从铁人三项:“硬件、软件、服务”谈起。即小米手机通过以适配中国国情,性价比爆款的低价手机硬件销售为切入点,进而用其真正的杀手锏软件和服务圈住广泛用户,利用软件和服务赚钱,这就是小米赖以发展的商业模式。雷军之前也提出要投资100家公司复制小米的商业模式,但小米模式有哪些隐患?
从一开始,小米是效仿苹果软硬一体化的商业模式,推出基于MIUI定制系统为核心的软硬一体化战略。但苹果是高利润高逼格的路子,源于其iOS操作系统为核心构建的软硬优良生态塑造高端的品牌溢价,苹果说到底还是依赖硬件挣钱。但小米则是以规模换市场,极大的压缩硬件的利润以性价比战略来圈用户。苹果构建了软硬一体化商业模式是优化生态与软硬件的优良体验,以此提升硬件的溢价,即生态为商业模式而服务,硬件卖高价是软硬一体化生态的支撑,因此苹果的商业模式非常清晰,其盈利能力深获资本市场认可。
软件与服务迟迟看不到盈利前景 小米商业模式缺乏技术支撑点
而前面提到,小米1.8%的年利润率与三星与苹果相距甚远,这源于小米的商业模式虽然被外界称道,但是其致命短板也在这里。小米Q3出货量已经是国内第一,但由于其拼价格战赢来了市场用户之后,其软件生态的商业模式的价值却并没有得到释放,我们知道,小米效仿苹果模式发展到后来,慢慢走了另一条路,并画了另一个饼,即小米的未来是亚马逊,依靠内容与服务圈住用户构建生态,依赖软件与服务赚钱。但要知道亚马逊kindle模式走的磕磕碰碰,异常艰难,并在今年迎来最大的年度亏损。小米生态系统扩张到智能路由器、小米电视、小米盒子、小米手环等,但是在小米总盈利占比中极少。小米手机占据小米盈利的90%以上,小米盒子与电视、小米配件及周边产品全年营收占比微不足道。
事实上,这便是小米生态的软肋,即小米的愿景是希望依靠软件与服务赚钱,这种画出来的商业模式虽然有足够想象空间,但是不够直接不够清晰,落地有难度,也就是说,目前来看,世界上的硬件产业,还没有一个优秀的依靠软件服务赚钱的好故事与好的先列。而小米之所以迟迟无法看到软件与服务赚钱的苗头,还在于其商业模式缺了一个支撑点,即核心技术。
前面说到,小米并没有令人称道的核心技术,而只有令人称道的商业模式。而业界对于小米商业模式津津乐道的时候,却忘了技术是手机企业成功构成的基本要件。有业界人士认为,小米虽没有核心技术,但依赖硬件垂直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分工,进行整合,没有枪头照样可以捅死人。
我们知道,产业链的专业分工的好处即是在硬件发展到成熟阶段之后,基于供应链系统的垂直硬件组装,小米可以压缩研发成本,但是掌控不了硬件供应链。因为供应链商家的不合作而随时导致手机厂商的供货与核心竞争力遭遇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此不赘述。
硬件技术的话语权反向加固的软件生态的有效性 反之亦然
回头再看苹果,要知道苹果虽然没有三星的横向一体化硬件供应链体系,但是苹果公司会融入到上游所有的元器件开发、生产和制造过程中,包括芯片、天线、耳机等,苹果则完全控制并全程参与并确保iPhone产品在硬件的某方面会领先其他厂商一到两年,比如去年iPhone5S推出的64位处理器及指纹识别,Android厂商在今年才跟进推出,Soc技术、TouchID指纹识别、移动支付、A系列芯片等等都是苹果自主研发控制。也就是说,库克精细化的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源于苹果拥有核心硬件的关键技术和专利,可以做到供应链的完全掌控并拥有话语权,而硬件核心技术与供应链体系的话语权反向加固的软件生态的有效性与成熟性,反之亦然。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技术与商业模式不是对立体,而是相互促进与融合。领先的技术确保了软硬布局的有效性与品牌溢价,反过来重塑了商业模式。苹果是“系统+硬件+互联网服务”的结合,但iOS是关键资产,但前提是优质的硬件资产的支撑,但小米硬件持续低端化将极大掣肘其软件布局的有效性,小米在这些核心硬件技术的缺失,也使其丧失了冲击高端市场的品牌溢价与可能性,而且丧失了供应链的反向控制能力与话语权。而另一方面,技术能力的缺失(包括操作系统与核心硬件),也反过来掣肘其软件平台的价值,并进一步影响其商业模式构建的有效性,这也是小米软件与服务迟迟看不到盈利前景的关键源头因素。
优秀的商业模式清晰、简单、有效 并与技术与品牌无缝对接
再回过来谈什么是好的商业模式。我们知道谷歌、百度是依靠系统与平台之上的搜索、广告等相关服务来获得营收,腾讯主业依赖相关的平台游戏与QQ会员服务等模式盈利。阿里主业依赖通过针对电商生态平台上几百万商家的服务与广告来盈利。即好的商业模式必然是简单、清晰、直接。并且往往能坐地生金。而迟迟未盈利仅仅建立在未来想象空间上的商业模式要么就是底气不足,要么就是模式本身有问题。
当然业界依然看好小米的商业模式。但事实上,一切只谈模式不谈技术的企业可能走不长远。这会给产业带来坏的样板,而导致各企业不专注于硬件创新,却聚焦于商业模式的构建,事实上这进一步使得问题本末倒置。
我们也常发现不少企业通过技术突破带来了突破原有商业模式的框架,而优秀的商业模式也只有在与技术与品牌的无缝链接中才能落地。
笔者在之前的一篇文章《iPhone为何能长期统治日本手机市场》中论述到,在日本,NTT DOCOMO的i-mode的体系也是封闭一体化模式,与iPhone基于iOS构建的软硬一体化模式极度类似,但iPhone手机之所以在日本摧毁了i-mode的体系,源于苹果的iOS体系相对于NTT DOCOMO的i-mode是一种架构在智能机触屏体验技术上的封闭体系,也是用户体验更加更为优良的封闭体系,iOS封闭体系与苹果的触屏技术与苹果时尚科技品牌融合,完胜了日本i-mode的功能机时代的封闭体系商业模式。但从根本上来说,i-mode不是败于苹果的模式,而是败于苹果的技术。
技术与商业模式没有同步迈进,则可能会互为掣肘
不久前,苹果设计师JonyIve接受采访时多次提到小米抄袭,小米发布空气净化器,与巴慕达设计高度类似,被巴慕达指责抄袭。不久前,印度新德里高等法院判定小米手机侵犯爱立信的相关专利。事因源于小米手机拒绝为爱立信的相关技术支付合理的许可费用,而在印度市场遭封杀。另外,进军国际市场,三星、苹果的专利诉讼,同样会是小米的危机所在。而在国内市场,之前传闻的华为、中兴等厂商也表示要起诉小米等相关企业专利侵权等。与中华酷联相比,在国产手机厂商中,虽然小米手机的出货量最高,但由于成立时间短,专利储备少,国内市场传统厂商的专利诉讼同样是隐患。事实上,这都是小米技术根基未稳而步子迈子太大而导致的后遗症,这也是由于技术与商业模式没有在同一平行线上进而加深了其商业模式复杂性,但稳定性则远远不够。小米在商业模式上步子迈得太快,但是在技术的积累却远远跟不上其模式的想象空间。
雷军认为,专利战是小米成人礼,小米明年预计要1300项专利,其中要有300项国际发明专利,现在关键是时间太短。
一万年太短,只争朝夕。前面看出,雷军提出要加强专利储备,说明其内心对小米的问题也心存忧患。而要做世界第一,小米需要反思不仅是技术上的短板,还需要反思其赌注仅仅下在明天的愿景与想象空间之上的商业模式,小米软硬件生态想要去去引领潮流,让上下游生态链都为你让路,有必要重新审视本身的商业模式的缺陷,前面提到,优秀的商业模式必然是清晰简单有效,而小米的商业模式仅仅是一种未来可能实现的愿景。而在未来,小米技术与品牌短板迟迟未补上的时候,商业模式则可能与技术短板互为掣肘,前面提到,长期在低端洼地游离厮杀将也反过来掣肘其软件平台的布局与价值释放,在未来智能机发展的另一个风口,或可能败于其赖以成功的商业模式上。目前来看,智能机技术创新一旦在某个节点达成质变,创新技术会引领企业站在浪潮之巅,而不是没有技术支撑而且未成型的商业模式。这是小米与苹果的不同之处,而小米未来的致命风险与隐患也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