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窝窝商城徐茂栋: 后团购时代“削峰填谷”反爆款

   时间:2014-12-22 14:11:04 来源:销售与市场作者:杨启敏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窝窝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团购网站,现在团购业务只占我们整个收入的一小部分。”窝窝团自2012年1月改名窝窝商城,从团购的CPS销售分成,到向生活服务商家收取平台使用费、服务费,窝窝商城董事长兼CEO徐茂栋认为“从商业模式上来说,是对团购的升级”。

2011年的“千团大战”之后,整个行业都在转型,窝窝也必须找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转型升级实际是被市场推着走的一步险棋。2012年年底,就在外界以为“窝窝团不行了”的时候,窝窝商城却在平台经营上找到了出路,率先实现盈利。当时徐茂栋还在自己的微博上晒出“光头照”,兑现此前“盈利就剃光头”的承诺。

“消费者始终在线”意味着团购模式的终结

为什么团购颓势不可避免?

团购卖的是商家打包的、标准化的生活服务套餐,本质其实是广告,在短至几天、长至几个月的时间里挂单上线,网站根据成交额分账。因此,控制“交易流水”对团购网站非常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参与经营的,尤其是定价。参与过团购的商户都知道,在平台压价和分账的双重挤压下,团购单的利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更重要的是,“生活服务不同于有形商品,它没有库存和物流,却有容量天花板。”

今年3月,淘宝重金补贴商家推出“3.8元吃饭K歌看电影”,期望依托其手机客户端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再造一个“双十一”,结果却差强人意。当天参与活动的商家无不人满为患,尖峰客流的涌入让商家手忙脚乱,为了抢效率,服务质量下滑,更多等待不及的顾客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店。

对此有评论认为,造节的营销手法并不适合生活服务领域,毕竟“你可以在双十一这天买完全年的商品预算,但你不可能在三八节这天吃掉全年的饭”。

商家参与三八生活节本是为了做个广告,吸引更多新客进店,可是新客来了,你要么容纳不了,要么给他们留下一个坏印象(环境嘈杂,服务体验不佳),反而是多做多错。好在这次低价促销有淘宝的补贴,商家并未在利润上吃亏太多,否则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八生活节本质上就是一次大规模团购,它也将团购的问题暴露无遗。团购所谓的O2O模式(从线上向线下导流),首先是流量的质量问题:被团购吸引来的顾客,很可能生活范围在十公里之外,只是冲着低廉的团购特意而来,这样的顾客你是留不住的。

其次是流量属性,这些人是平台的用户,而非商户的用户,团购给商户带来的虚假繁荣,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向平台“购买”。

最后徐茂栋还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消费者已经没有所谓“线上”“线下”之分了,他们实际是always on line!这对团购价值成立的根基提出了挑战——无论消费者在家、在办公室还是走进了一家饭店吃饭,他始终是在线状态(你已经很难找到一家没有wifi的商铺了),并没有所谓从线上到线下的导流,对消费者来说只是不同的触点。

如果这么说你觉得有点玄,那么一个常见的现象可以略为解释它带来的改变:过去消费者是从网上看好了某个团购,按图索骥找到商家去消费;今天更多消费者是走进了某个商家,连上Wi-Fi,查看它是否有团购优惠。

从数据上看,这个消费者是团购带来的,但他真的是吗?

如何用自有APP削峰填谷

“团购是搬单,我们是搬店。”徐茂栋形象解释窝窝商城与团购网站的区别。“这个行业营销的重点是要‘削峰填谷’,商家真正需要的是与消费者即时沟通,通过均衡客流来提升效益,而不是打造爆款。”

比如一家餐厅,中午十二点半的时候还有一半空桌,这时他就亟须引流。用团购引流是来不及的,从谈单到上线至少要一两个月的时间。很可能等到团购上线时,自然客流又充足了,接待不了涌入的团购单。

问题就在于生活服务有极强的时效性,商户经过平台这个第三方只能与顾客实现间接沟通,顾客的到店时间、到店数量完全是未知的。

怎么办?

徐茂栋的解决方案是自建系统,把用户变成自己的,然后通过与用户的即时沟通做精准营销。当上面这家餐馆再遇到中午十二点半亟须引流的情况时,他就可以通过自有APP即时推送限时优惠券给附近(基于LBS技术)的熟客,实现即时引流。再深入下去,商家可以通过分析消费行为给用户贴标签,是爱吃辣还是爱吃甜,通常几点午休用餐,掌握更精准的营销工具,而不再一味以牺牲利润的优惠低价引流。

一家小店也要做自己的APP?这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但窝窝商城目前就在做这件事,还做得颇风生水起,仅内测阶段就有2000多商户加入,而且反响不错。对这些商户来说,窝窝满足了他们的两大需求:

一是将分散的网络入口统一管理。如今每个商家都在网上广种薄收,微信、百度推广、商城、团购……账号开了一大堆,管理维护是一大难题,而窝窝这个名为“网店通”的产品,不仅能为商家打造自己的APP,其后台系统还打通了微信服务号、支付宝服务窗、百度直达号等跨平台资源(目前这在业内是独一无二的),商家以后只要登录窝窝的网店通,就能实现一键全平台发布,统一管理。

二是沉淀忠诚用户,积累品牌粉丝。多个网络入口除了不好管理,更重要的是这些流量没有归集,都白白流失掉了。

比如消费者在百度上搜索按摩,通过百度直达号找到商家A,体验完感觉不错,拿了张店铺名片说会再来。等他下次再想按摩可能是大半个月后的事了,名片不知扔哪去了,他依然要去百度搜索按摩,在这个过程中就很可能被其他商家促销吸引拦截走。

这和靠团购买流量,用一次买一次是一样的道理,根本原因是用户不是你的。有了自己的APP就像是建了一个用户池,把所有网络入口的流量都引到这个池子里去,商家才会慢慢拥有自己的用户,自己的粉丝。

当然,不是所有流量都会流进你的池子里,但只要消费者肯为一个小店下载APP,他必然是认可偏好你的,未来你通过APP唤醒他的成功率会更高,即时性的“削峰填谷”需求很大程度上要靠调动你最忠诚的这些用户来实现。

那么,小店负担得起这个自有APP吗?

据介绍,窝窝“网店通”为商家在手机端和网页端提供店铺模板,其中手机端就包括标准化APP和依托于窝窝商城APP的店铺资源。由于是标准化系统,摊薄了成本,商家只需支付每年几千块的模板使用费(就像你到天猫开店那样),店铺内容完全自主决定。“我们也不会硬性要求线上成交,由商户自己选择”,徐茂栋说。

窝窝商城以品牌专卖店的形式将商家所有的产品和服务整个搬上网,服务时间更长(通常在12个月以上),展示信息更丰富(对商家来说满足了品牌露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将自主经营权还给了商家,不再凡事需要平台的审核批准——实际是帮助商家完成互联网化的工作,让他们像实体商家一样在“天猫”开店。据徐茂栋介绍,商城原本有2%的交易分账,但现在全免了,对大商户平台使用费也有减免。

生活服务商家与电商的耦合方式还在探索中

可是问题又来了,对商家来说,APP是不是就是聚粉神器呢?

自有APP虽然接住了各入口来的流量,但能不能留住,完全取决于商家的运营能力。前段时间笔者喜欢的一家茶餐厅扫码下载APP送甜品,下载之后失望地发现这个APP除了绑定会员卡没有预约、外卖、点餐等任何实用功能,内容板块也万年不更新,最终它当然被删除了。

窝窝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大多数生活服务商家缺乏运营的能力和经验,要想建起“服务业的天猫”这个生态系统,平台方除了提供工具,更要提供服务。

凭借做团购积累的生活服务经验,窝窝现在分出一队人马在做教育、辅导商户甚至代运营的工作。“跟淘宝早期小二做的事一样”,徐茂栋说,“但长期这块一定会剥离的,我们还是希望商户自己经营,我们尽全力做好平台”。如果按照天猫的发展路径,窝窝也将通过发展营销工具提供收费服务。

然而反过来想,既然淘宝没能把生活服务做起来,就说明这可能不是简单搬店的问题。生活服务与标准商品销售的天壤之别,互联网基础的不同,生活服务商家与电商的结合方式仍待摸索。正如现在还活着的百货店,早就放弃了单纯切割卖场出租的招商模式,而是在招商之前,就做好卖场的定位,从运营效果出发,在招商上做出取舍,而不是交钱就能进场。互联网生活服务平台亦是如此。

本文转载自《销售与市场》杂志渠道版2014年12期。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